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文艺教育 > 重点推荐

石钟山三部新作:以爱为线索的生命审美

时间:2020-03-12 20:05:53 来源: 解放军报 作者:栗振宇

  读完石钟山的长篇小说《向爱而生》,让我不禁想起他不久前推出的另外两部作品:一部是以作家早年生活为题材的自传体散文集《重逢》,另外一部是讲述一位革命前辈终生为烈士守墓的中篇小说《守墓人》。

  这三部作品看似不相干,但作为同一位作家的“孩子”,还是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作家的烙印,带着作家特有的文学基因。比如故事背后的英雄主义情怀,“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式的叙事技巧,长于素描、干净利落的语言风格,“滴水见太阳”式的细节刻画……这些特征就像雕塑家的刀法、书法家的笔法,在这三部作品中都被一以贯之地展现出来,而且感觉较以往更加挥洒自如,足见一位作家在过去30多年间练就的功力。

  除此之外,之所以把这三部作品连起来看,是因为我在其中感受到一种共同的意蕴——关于生命的审美意蕴。这种意蕴,在石钟山此前众多作品中,并非没有,只是没有像这三部作品展现得如此鲜明突出。这让我觉得,这三部作品对于作家来说,可能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意义。它意味着作家在这个年龄阶段和时代背景下,对于创作、对于生命的思考都进入到一种新的境界。我把这种境界概括为,以爱为线索的生命审美。

  何谓“以爱为线索的生命审美”?这本是一个哲学命题,放置在文学创作领域,就成为一种重要的创作观念。在这种创作观念的影响下,作家自觉用爱的眼光、爱的触角、爱的思维,去感受生命百态,去思考生命的价值意义,进而通过作品表达作家对于生命的审美观念。在这样的作品当中,以爱为核心的情感,成为作品勾连情节、设置矛盾冲突的主要线索;生命成为隐含在作品背后的主要审美对象;爱对于生命的塑造过程及结果,构成了作家表达生命审美观念的载体。

  应该说,通过“爱”来开掘生活、展现人生,石钟山的优势是明显的。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创作中,从早期的《父亲进城》《幸福像花儿一样》《母亲,活着真好》等开始,再到晚近一些的《军礼》等,石钟山的目光多数时候都徜徉在不同人物的情感世界,特别是军人的情感世界。这其中自然少不了从不同侧面对“爱”的观照。这些观照,使得故事从一开始就被染上了暖色调。无论生活多么复杂纷繁、曲折艰难,人生多么跌宕起伏、结果难料,爱就像流淌在地平线下的温泉,让人常常于激情热烈、矛盾冲突、挣扎抗争等生命经历中感受到绵长暖意。这是石钟山过去多年作品中十分动人的地方,也是石钟山作品始终拥有较大读者群的重要原因。

  然而,在此前这些作品中,“爱”并没有像《重逢》《守墓人》《向爱而生》这样,如此紧密地与“生命”联结在一起,让“生命”直接成为审美对象。此时,情节、人物、环境等故事元素已然被置于次要位置,而由这些元素叠加融合后所传递的观念,则成为作品最重要的部分——对爱的认识,对生命的认识,对爱之于生命的认识。

  比如《向爱而生》。作品以警察宋杰为主要线索,讲述一个制毒集团被侦破的故事。按说,这是一个可想而知的充满曲折悬念的故事构架。然而,结果并不像读者期待的那样。故事主体没多少让人意外的情节,甚至显得有些程式化。比如,卧底、药厂伪装、黑恶势力与保护伞的勾结等,都有些似曾相识。整个案件侦破过程,也并没有想象中的悬念迭起。显然,作家并没有想把这部小说写成一部悬疑探案类型的小说。所谓案件侦破的故事主体结构,其实只是整部小说的一个“壳”。“壳”里的内容,才是作家想要重点铺陈的。于是,失去母亲的幼儿小满、珍爱女儿的马教授、遭遇感情挫折的马晓雯等,相比于警察宋杰、老板王文强等与案情侦破的关键人物而言,不仅占据了大量笔墨,而且也在读者心中留下了较重的分量。可以说,他们才是真正的“主人公”,他们有关“爱”的生命经历才是真正的故事主体,也是这部作品的动人之处。再极端一点,假使作家换一个“壳”,不是警察破案而是潜伏暗斗、草根逆袭等其他故事类型,里面装的关于爱的故事,恐怕仍然大同小异。

  相比于《向爱而生》,《守墓人》《重逢》中“以爱为线索的生命审美”倾向就更加明显。《守墓人》中,作家对“他”的描述是极为平淡的。故事中几乎没有半点矛盾冲突,几乎没有可以称之为悬念的情节。但是,就是在这样平淡无奇的叙述中,一个沉甸甸的生命寄托显得愈加厚重。大山里那几座烈士墓构成了“他”生命中分量最重的部分。“他”因此奔赴战场,因此在战后回到大山,因此至死也没有离开过大山。在这样的故事当中,生活平淡如水,而承载着人间大爱和生命价值的元素,高高耸立在生活的水平面之上,愈发清晰夺目,愈发直击灵魂。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