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福《八步沙》:为三代治沙人树碑立传
八步沙是一个真实的地名,地处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他们的治沙事迹早已通过各大媒体名扬天下,2019年3月,又被中宣部授予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成了全社会学习的榜样。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专程到八步沙林场看望了守候在那里的治沙英模们。
陈玉福是如何将这个真实的故事写成小说的? 是如何处理好虚构和非虚构之间的关系,把长达半个世纪的生活写得引人入胜还不成为流水账?我带着这样的疑问看完《八步沙》后,欣喜地发现,陈玉福的叙述角度选取得很巧妙,从第三代治沙人“我”为切入点,以“我”的视角,囊括六老汉、三代人,半个世纪的生活。小切口、大情怀,收放自如、行文自然、一气呵成,读来畅快淋漓。第一人称的叙事优势很明显,叙事者往往以“我”为中心,写“我”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这样能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亲切感。当然,这种叙事形式也有明显的劣势,往往是“我”看不到听不到的东西,很难表现,无法像第三人称全知视角那样挥洒自如。然而,陈玉福却克服了这一点,打破了以往的第一人称叙事模式,“我”既是人物活动场景中的亲历者,又可以反转到另一个场景成为全知全能者。这样的叙事方式,意大利作家威尔吉利奥的长篇小说《那不勒斯的萤火》曾用过。陈玉福正是娴熟地运用了这一叙事方式,才把小说写得既灵活又不逼仄,达到了非常好的叙事效果。
《八步沙》以治沙造林为主线,写出了我爷爷、我爹和我,三代治沙人的情怀和心路历程。当沙漠以每年15米的速度侵蚀着村庄时,六老汉为了守护家园,为了生存,签订了八步沙的终生守护合同。爷爷是六老汉之首,担任第一任场长。在荒漠中植树难乎其难,每一棵树的成长,都离不开他们勤劳的汗水,几十年过去了,风沙染绿了八步沙,也染白了六老汉的头发,八步沙虽然大变了样,但是,那仅仅是林场的一个雏形,要想形成规模,产生经济效益,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历史的责任责无旁贷地落到了第二代治沙人我爹高山这些人的身上。
我爹本来在供销社上班,他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干,辞职来到了八步沙林场。他的举动,不仅村里的人不理解,说他是疯子,我的母亲也接受不了。其实我爹并不是疯子,在林场干了几年后,他又遇到了一次可以改变他命运的机遇,省城兰州开办公司的林叔叔想挖我爹过去给他当副总,我爹为了我的母亲和我们下一代,想辞去林场的工作,准备去省城。就在林叔叔下了聘书的当晚,发生了1993年的“5·5”沙尘暴,我舅家的孩子小宝放学归来时,被沙尘暴卷跑了,后来在水渠发现他时,他已经离开了人世。这一事件对我爹的打击很大,为了保住村子不被风沙湮埋,他放弃了去省城的机会,发出了“八步沙不绿,我哪里都不去”的誓言,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八步沙林场。我爹这一代人,面临的困难丝毫不亚于我爷爷那一代,他们想的不光是治理好荒漠,更重要的还要向沙漠要财富。我爹是二代治沙人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个,接替老场长的职务后,他们又向沙漠发起了新一轮进军,一方面在沙漠里扩大种树面积,一方面积极创收,就在花棒刚刚带来经济效益时,困难也接踵而来,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我爹他们咬紧牙关渡过难关,成功地在沙漠里打出了机井,才把八步沙林场救活了。一年又一年,300亩荒地变成了良田,7.5万亩沙漠、1000万株树木长势喜人,其经济价值也在数千万元以上。就在八步沙林场稳步发展之际,我爹又瞄准了离八步沙林场不远的黑岗沙,那是吞噬村庄的另一个通风口……我爹领导的八步沙林场虽然有钱了,但他没有安于现状,他带着伙伴们又向新的沙漠发起了冲锋……
在六老汉和二代治沙人的事迹感动下,有两名大学生加入了治沙的行列之中,我辞去了乡镇副科级干部的职务,也来到了八步沙。我的行为无疑重复了我爹的当年,村人也叫我是疯子,说我们一家人都是疯子。我的根早就扎在了八步沙,我的血液里流淌着爷爷和父亲治沙的血液,我不能让我爷爷的努力、我爹的坚守后继乏人。母亲的唉声叹气终没有阻止我的志向,我和其他两位大学生一起成了第三代治沙人,我们把新的管理理念、科学的栽培技术应用到了治沙造林中,尽管我们的行为一时不被上一代治沙人所理解,但是,经过实践,用机械化操作,代替了人工,提高了效率,取得了实效后,他们还是认可了我们。我们用GPS定位对沙漠进行电脑管理;通过在花棒上嫁接,让肉苁蓉增加了产量……不仅如此,我们还创办了养殖场、沙棘厂、枸杞采摘园和沙生药材厂……成立这些公司后,不仅更好地保护了八步沙的植被,还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成绩面前,我们像父辈们一样并没有满足现状,我们又瞄准了治沙造林的第三战场——甘蒙边界的沙漠。我们向林业局递上了申请,准备到那里治沙造林,我爹很高兴,也加入到了我们年轻人的行列之中,向新的征途进军。
毫无疑问,《八步沙》是一部充满激情又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其可贵之处还不止于此,作品对三代治沙人的描述很有层次感,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疆场,有自己的梦想与追求,“我爷爷那一代,为的只是守住庄稼地有吃有喝;我爹那一代,为的是坚守和完成爷爷他们不曾达到的目标,为儿孙留下一方没有沙尘的晴空,接下来才是创收;我们这一代,不光用高科技来治沙造林,还把创收当成了我们不断前进努力奋斗的催化剂。”三代人所处的年代不同,他们的梦想与追求也不同,他们三代人的关系既是传承又是超越,传承是指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精神传承;超越是指下一代人对上一代人思想观念上的超越,第二代对第一代如此,第三代对第二代亦是如此,每一代人和上一代人之间总有观念上的冲撞,而每一次的冲撞,又是一个质的飞跃,这是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关系,也正好呈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尤其是新一代大学生的到来,给八步沙带来了新的生机,高科技的应用,宏伟蓝图的构想,令人耳目一新,也令人振奋。我不知道这是生活的真实还是艺术的真实,但是,我能感觉出来,这或许就是作者的有意为之,他想用文学的形式,不仅记录这个时代,还要引领生活。
文学作品最可贵的是真诚,作家的真诚其实就是作品人物的真诚,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如果作品中人物的内在行为违背了正常的思维逻辑,就会让人一下觉得不舒服,失去了阅读下去的耐心。我在《八步沙》中,看到了作家的真诚,也看到了人物的真诚。我爹曾经放弃供销社的工作来到八步沙,几十年后,我放弃副科级干部的身份回到八步沙,这都是常人做不出来的,也是无法理解的,所以,在别人的眼里我们都是疯子,“我们一家人都是疯子”。但是,仅仅是一个“疯子”不能作为人物转折的合理借口,作家必须要为他的人物找到内在的合理性,否则,人物就会变成概念化的人物,更会大伤小说的元气。陈玉福自是明白这个道理,他将结果前置,然后再层层深入,从人物的两难选择中找到转变的合理性,从他们的思想动因、行为逻辑中深刻挖掘出了三代治沙人的情怀,这让人物有了厚度,也有了深度和高度。
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虽然每一代人的生活环境各有不同,文化程度和认知水平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绿化荒漠,守护家园,创造美好的明天。他们深知,只要努力奋斗,沙漠也会变成青山绿水,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他们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成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毅力,形成的不屈服不认输敢于征服荒漠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既是武威精神、甘肃精神、西部精神,更是我们新时代的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