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文艺教育 > 学术课题

“人民性”:中国话剧的价值取向、主题呈现与艺术品格

发布时间:2022-06-29 09:17:26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作者:毛夫国

  编者按: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文化文艺工作者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今年适逢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80周年,《讲话》深刻论述了文艺和人民群众、文艺和革命斗争、文艺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今天我们纪念《讲话》,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文艺前进方向,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文艺创作生产。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特别策划推出“新时代文艺,朝着人民的方向”专栏,邀请文艺评论家、文艺理论家等,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探讨,阐发研究“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轨迹和艺术实践,创新探索“人民文艺”的时代内涵和当代意义,在新时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精神。

 

“人民性”:中国话剧的价值取向、主题呈现与艺术品格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 毛夫国

  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揭开了中国文艺发展的新篇章,不仅为中国革命文艺指明正确方向,还是中国新文艺发展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八十年来,反映现实生活、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经典作品风起云涌。作为一种舶来品的艺术样式,话剧充分发挥其富有感染力的优势,坚持“人民性”的价值取向,创作了一系列内容上贴近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反映人民诉求和愿望,表达人民群众对未来和理想生活向往的优秀剧作,表现新的创作主题,塑造新的人物形象,无论在主题呈现还是艺术品格上都充分彰显了“人民性”。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明确了文艺的“人民性”,文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即工农兵的服务方向。响应讲话号召,解放区诞生了许多经典剧目,从延安鲁艺集体创作改编的歌剧《白毛女》,到话剧《前线》《带枪的人》《子弟兵和老百姓》《反“翻把”斗争》《李国瑞》《战斗里成长》等,话剧团体如鲁艺实验剧团、战斗剧社、抗敌剧社、西北战地服务团等带给解放区群众以内容和形式新颖的文艺演出,注重发挥话剧艺术的宣传教育功能,配合现实斗争和人民生活需求,深受群众欢迎,切实解决了“文艺为什么人”的实践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讲话》的“人民性”精神得到全面贯彻,十七年时期的话剧《万水千山》《赵小兰》《春风吹到诺敏河》《明朗的天》《妇女代表》《在新事物的面前》《龙须沟》《同甘共苦》《洞箫横吹》《布谷鸟又叫了》《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出现了一系列为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的新人形象,这些话剧依据典型化原则塑造人物,弘扬社会新风尚,《茶馆》《关汉卿》《蔡文姬》等话剧进行了有益的民族化探索。

  新时期之初,话剧表达人民心声,成为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宣泄人民心理情绪的重要艺术方式,《枫叶红了的时候》《丹心谱》《于无声处》等以其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敏锐性和及时性,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此后秉承现实主义美学传统的创作蓬勃发展,话剧《街上流行红裙子》《小井胡同》《天下第一楼》《狗儿爷涅槃》《桑树坪纪事》《李白》《地质师》《商鞅》《父亲》《生死场》《北街南院》等,或注重普通人在面临抉择和日常矛盾中的艰难与挣扎,或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世界,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进行了深化和探索。

  “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是人民的文艺,在内容和形式上重新激活了戏剧创作,秉承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话剧大量涌现。话剧《四世同堂》《谷文昌》《红旗渠》《平凡的世界》《柳青》《逆行》《家客》《浪潮》《北京法源寺》《深海》《路遥》《香山之夜》等作品,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注重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塑造了具有时代精神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题材选取和人物塑造上均有拓展和突破。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艺创作要契合时代的发展。话剧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首先,剧作家必须积极投身“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艺实践活动之中,贴近群众生活,体现和传达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敢于触碰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以启发观众进行深入思考。其次,要在创作的题材、视角和结构上进行开拓和创新,敏锐地反映时代风貌和时代精神,把人物置身于时代大潮中、通过多维视角进行艺术化呈现,在思想观念的碰撞冲突中体现人物的所思与所想,塑造新时代背景下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形象,切实承担起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文化使命,创作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毛夫国)

 

[ 责编:刘冰雅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