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文艺教育 > 学术课题

防疫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之治”

时间:2020-12-25 09:46:20 来源: 法治日报——法制网 作者:张维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维

  2020年即将画上句号。

  回顾这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贯穿2020年整年的关键词,也让世界各国的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面临严峻挑战。

  对于“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公共卫生危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房宁说,它对所有的国家构成了挑战,同时也考验着每个国家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初步总结中国制度和治理体系在应对疫情方面的卓越表现,房宁认为有四个方面:一是中国的制度和体系具有决策效益;二是中国的制度具有上下同心广泛的动员能力和执行力;三是中国的政治制度治理体系具有统筹全局的协调能力;四是中国社会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调动全社会的能力。

  房宁的上述观点是在近日举行的“中国之治与中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的。会议由中国政治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承办。

  制度优势非常明显

  这是一个需要总结的时刻。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蔡礼强看来,改革开放发展到四十多年,“我们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经验、中国的成就都需要系统、深入的总结”。

  2020年,对于中国之治的总结,绕不过新冠肺炎疫情的应对,换句话来说,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之治带来了考验。

  “疫情以来,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明显对比。”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院研究所党委书记樊建新说。

  房宁将新冠肺炎疫情称为“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公共卫生危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疫情“年初的时候席卷全球,这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房宁说,疫情对所有的国家构成了挑战,同时也考验着每个国家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我国也面临着最严峻的考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凭借中国的制度、治理体系的优势,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发动了一次史无前例的防治传染病的人民战争,赢得了初步的、阶段性的胜利。

  “我们的成功不仅仅是应急管理的成功,因为疫情之前我们的应急管理,无论在制度体系还是在基础能力上并不如个别国家,但为什么能防控得这么好?因为我们的‘五位一体’治理体系非常强大,社会治理非常强大,在国家治理总体上的制度性优势非常明显。”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杨开峰说。

  成就公共管理奇迹

  疫情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也让中国人重新认识中国。

  在房宁看来,对于我国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国内外都有了新的认识,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思考,总结中国之治的经验,推进中国治理体系的构建。

  房宁认为,在重大疫情、空前的公共安全危机和卫生安全危机面前,中国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有四方面卓越的表现。

  第一,中国的制度和体系具有决策效益。在中国的体制之下,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所以一切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都是基于中国社会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作出的,因此可以做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减少内部的交易成本、制度和治理的摩擦。

  第二,中国的制度具有上下同心广泛的动员能力和执行力。这一点在抗击疫情中得到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仅是党中央对于国家政权的领导,同时实际上是存在于中国社会的各个层级,以及各个方面各级政权和各级社会组织中的,党的领导、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在全社会、在整个政策实施的全过程中得到贯彻和执行。

  第三,中国的政治制度治理体系具有统筹全局的协调能力。这次抗击疫情是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也是异常复杂的,新冠肺炎疫情和“非典”相比,更具有复杂性。这一次中国治理抗击疫情的一个关键之举——武汉封城,“武汉是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实行防疫隔离和病患的救治在人类史上是第一次。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完成了这一关键之举。四万多名医护人员和许多关键治疗设备短时间内都集中到了武汉,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做到全国一盘棋。而很多西方国家是多点暴发、公共资源爆表。”房宁说。

  第四,中国社会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调动全社会的能力。它体现了文化上的一致性、统一性,背后还有组织协调能力。

  “在实行严格的社区封闭和免疫隔离的情况下,社区志愿者、基层干部、下沉干部以及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快递小哥,一直在服务于非常时期十几亿人特殊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人类公共管理上的奇迹。”房宁说。

  加强数字治理研究

  中国之治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未来将如何丰富和完善?

  杨开峰认为,中国之治在疫情防控中凸显优势,也进一步凸显了公共管理学科的重要性。要推进世界一流的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从现在面临的挑战来看,公共管理学科在整个指标体系的建设上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西方治理理论的适用性,不如我们的治国理政观更具有普遍意义。因为我们的治国理政观并没有预设一种价值的判断。如何在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框架上对话,基于公共管理实践,发展公共管理学、公共治理学,尤其如何做比较治理研究,都非常重要。”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鲍静提出,现在是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政府。“电子政府、电子政务是内向的,即政府的信息化,现在的数字政府对数字世界,是一个双向的。仅仅是阶段不同,现在还有概念,就是智慧政府、智慧政务、智慧城市,这些都是数字政府的不同阶段。”因此,要加强对数字治理和数字政府的研究。

  数字转型还需特别注意基层治理层面。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黄新华说,中国之治要考虑原点,中国有一句话叫“郡县治,天下安。”县以下的县级和乡镇是一个要关注的重点,因此要强调基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黄新华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借助于技术进步、数字治理,都成了基层治理中一个无法避开的问题,也有很多因数字治理带来的值得讨论的现象。

  “我们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坚持和完善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向基层下移,把更多的资源放到基层,社会机构变迁,社会风险放大,它引发治理能力不足的困境,也成为一个内生动力。”黄新华提醒说。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