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千年丝路的历史沧桑和人间烟火
《丝绸之路》回溯还原全貌式的唐朝西域生活图景,状绘摹写出一座“最真实的海市蜃楼”,丰富了当代丝路学的书写体系和表达范畴。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连接贯通西方的唯一商贸走廊和主要交通要道,古丝绸之路包括陆上和海上两条线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深湛丰富的丝路文化和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自1877年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将“丝绸之路”命名为“丝路学”之后,100多年来中外学者不断探索丝路多元文明交往规律和多元文化互鉴路径,丝路学日趋隆盛为关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一门复合型学科。由文明交往理论、国际关系理论和全球治理理论作为学理基石的新型学科,丝路学既涵盖了文化、历史、宗教、民族、考古等人文科学,又包蕴了地理、气象、地质、生物等自然科学,成为汇集众多学科和整合多元文化的综合性学问。丝路学日渐成为一门百年不衰、持续升温的世界级显学。特别是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丝路学研究更加活跃和兴旺。在这众多著述中,由英国汉学家魏泓撰写的《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通过梳理和抉发行走在古丝路上的12个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命运,回望和展现了公元8世纪至10世纪唐朝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和交流,不仅实现了与历史的沟通对话,而且为现实提供了参照镜鉴。
开启一扇观照古丝路的新门扉
如果说敦煌学在日本,那么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丝路学在西方,一个多世纪以来欧美一些国家汉学界不仅形成了丝路学的研究理念和学术传统,而且培养历练了一批功底扎实、学养深厚的优秀丝路学学者。英国汉学家魏泓长期浸润于敦煌学和丝路学,是国际知名敦煌学家和英国国家图书馆国际敦煌项目(IDP)负责人,著有《丝绸之路上的斯坦因》《丝绸、奴隶和佛塔:丝绸之路上的物质文化》和《敦煌伪卷》等颇有影响的丝路学著作。
《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一书是魏泓以考古学实地勘查方式和历史学研读史料方法相结合的重要学术成果,凝结和集聚着作者的无尽辛劳和诸多心血。为了撰写此书,魏泓到广袤荒凉的中亚大地上行走考察,到茫茫无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探颐稽考,到断垣残壁的西域古国遗址中现场发掘,到星罗棋布的中亚古城遗迹里实地探访,到唐朝军队与吐蕃和回鹘士兵交战的古战场凭吊感怀,到今天阿富汗阿姆河与巴基斯坦亚辛河谷的古代王国废墟追思寻幽。在获取裕如和深透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魏泓运用宏富广博的典籍和繁杂详实的史料,撰就了这部充满沧桑感、烟火气和生活味的《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一方面回溯还原全貌式的唐朝西域生活图景,状绘摹写出一座“最真实的海市蜃楼”,丰富了当代丝路学的书写体系和表达范畴;另一方面以春秋笔法向读者娓娓道来丝绸之路奇幻的往昔以及遥远的辉煌,徐徐展开历史雾霭中细微精致的个体生命画卷,激发了人们对这段奇瑰迷人历史的好奇心以及窥探历史深处的欲望与冲动,从而开启了一扇观照和打量千古传颂的丝绸之路的新的门扉,使掩映在历史征尘中丝绸之路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立体、鲜活和可亲。正如美国历史学家大卫·克里斯蒂安所评价:“本书的一大优点在于,它充满想象力地重建那古老的过去、那遥远的地方。对于要讲授或学习相关知识的人来说,这本书有趣又实用。”
充溢古丝路的烟火气和生活味
两千多年前,汉朝使臣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寻找失联的大月氏部落,无意间踩出一条中原腹地通向遥远西域的凿空之路,成就了东西方历史上最伟大商路的横空出世,它将中亚浩瀚的荒漠——俄罗斯广袤的草原——华夏秀美的山川连接起来,构建起汉唐繁荣时期东西方交流的大动脉。以丝绸贸易为重要内涵和主要媒介的丝绸之路,表面呈现的是东西方的商贸往来和经济交流,但其实质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密切联系与文化之间的广泛融汇,这种关系才是丝绸之路的根本价值之所在,也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文明传播的一个重大命题。
魏泓以超凡的学术功力和丰富的考察收获,撰写了这部绵密而厚重的史学著作,遴选并讲述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代表性人物的命运故事,为人们审视和解读丝绸之路开启了一个崭新视角。翻开该书,随着作者细腻的铺陈和精致的描绘,商人、士兵、马夫、公主、朝圣者、作家、官员、画师等从历史中满血复活了,他们从历史深处走来,丝绸之路上的各种生活场景也渐次展开,正如《星期日泰晤士报》刊发的评论所写道:“本书读起来就像在看《坎特伯雷故事集》一样,历史在这本书中重现,在这举世瞩目的迁徙之路上,曾有过形形色色的人、语言、宗教,他们关心的和做过的事五花八门,全都在这本书中活了过来。”最先出场的是来自地中海沿岸一个古国的老船长塔泽纳,作者赋予他一副见多识广、饱经忧患的江湖派头。知晓多种名贵器物和动物毛皮的波斯商人诺槃陀,倾其大半生在丝绸之路上行走忙碌,长安城熙来攘往的市场和摩肩接踵的商肆尤其使他心驰神往。肩负和亲使命的大唐帝国太和公主,冒着霜风冷雨远嫁回鹘崇德可汗,经历20多年的忧患岁月和尘世起伏,只身行走在政治漩涡处和历史交汇点,见证了一个强大民族的兴盛衰亡。“几多愁思向青春”的太和公主留恋的不是谦让恭顺、英年早逝的回鹘崇德可汗,不是锦衣玉食的优裕生活和天高地阔的异域风光,而是长安城附近河谷的翠绿幽静,是终南山层峦叠嶂中的雾霭缭绕,这位命运多蹇的唐朝公主历经千辛万苦回到魂牵梦系的长安故园,从此身影消失在史书典册中,人生归于沉寂和平静。魏泓似乎对太和公主非常同情,不吝笔墨地复盘了这位风光出嫁、黯然归来的一代正牌公主的前半生,描绘了太和公主“琵琶泪湿行泪小,断得肠人不在多”的悲惨命运。
吐蕃士兵赛格拉顿在一次与唐朝军队的交战中死里逃生,当他疲惫不堪地穿越柴达木盆地时,一些残破废弃的盾矛和弓箭提醒他战争尚未终结,应该保全性命修身拜佛普度众生,书中对赛格拉顿的刻画一方面体现出丝绸之路周边频发的战乱与劫难,另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对社会底层的悲悯与温情。波斯作家艾哈迈德从丝路节点城市伊斯法罕出发,沿着伏尔加河上溯来到突厥人建立的草原帝国,再拨桨划棹到达波罗的海东岸,参与并体验当地盛大热闹的商品交易,一路走来为创作文学作品寻找灵感和积累素材,既凸显出丝绸之路的缤纷多姿与绚丽璀璨,又彰显出作者的人文情怀和情趣兴致。一生飘零的妓女莱瑞诗卡,被老回鹘们邀去演奏龟兹乐曲,她从来不提及各方的倾轧与回鹘的叛乱,但始终无法忘记长安的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经常独自在房间内静坐并陷入莫名的沉思,作者对莱瑞诗卡的身世遭际深表怜悯和哀婉。在魏泓笔下,无论是皇亲贵族、达官显宦抑或普通民众,都竭尽全力地试图摆脱历史潮流的裹挟,掌控自己的命运,因而不断上演着一幕幕具有烟火气息和生活情调的尘世故事。
个体人物命运与宏大历史
《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一书是以大英图书馆“国际敦煌计划”为依托,以五万多件历史文物和史料典籍为素材,穿越历史时空拼贴成丝绸之路上12段尘封的陈年旧事,每段陈年旧事的主人生平如同一块拼图,尽管其自身难以折射整个丝绸之路的全景,却依然可以使当下读者们拼凑出丝路千年辉煌的江湖状貌与庙堂身影。
丝绸之路这一历史性文化概念的提出是一个自觉的历史过程,经过中外学者从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深入揭橥和系统阐发。1910年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发表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丝路》一文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学术认证,嗣后他又通过编著书籍加以宣扬和推介,丝绸之路才逐渐为世人所了解和熟知。丝绸之路,这条扬名于盛唐衰落于晚清的亚欧商贸通道,既有人头攒动、商贾往来、车水马龙的宏大盛景,也有鼓角争鸣、刀光剑影、悲鸣哭泣的凄怆场面。这条连通中亚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的商贸通道,不仅在沧海桑田中写就了无数商业神话和缔造了众多经贸传奇,而且于似水流年间承载了途中各色人物的生离死别和悲欢离合。《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让12个历史人物的生命轨迹烛照两千多年的漫漫丝路,收到“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泰山之本”的效果。
丝路学研究应向“人”聚焦
魏泓所著《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是一部创见叠出、立论坚弥的优秀丝路学著作,也是近年汉学界关于丝路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对国内丝路学研究具有很大启示。
一是国内学者应将研究触角拓展至丝路沿线国家这一大的视野,唯其如此才能把握问题的系统性、前瞻性、关联性和指向性。同时,国内丝路学应与海外同仁建立密切联系,构建丝路学研究学术共同体,增强丝路学领域学者之间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和“学术认同”,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学术理论基础。
二是把人作为丝路学研究的主体和归宿。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就是东方人和西方人进行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平台,“人的交往交流”“人的沟通往来”是丝绸之路长期存在不断发展的根本依据,所以,丝路学研究只有向活跃在古代丝路上的人聚焦和发力,其成果才能对“一带一路”建设更具有现实意义。(刘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