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钱钟书的精神世界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学术发展中的关键人物,他对中国传统学术、中国现代学术和西方现代学术都有深入理解,在中国现代学术和中国现代文学方面的贡献是世所公认的。这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大胆佐证,展现了钱钟书在治学、为人方面的风采,彰显出一代大师的精神品格,也为深入研究钱钟书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价值,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钱钟书交游考》是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泳所著的有关钱钟书的最新史学专著。书中,谢泳站在一个“钱学”爱好者的角度,将自己近年来对钱钟书的传记及学术研究汇集成篇,从不同的维度,生动还原了文学大师不为人知的一面。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学术发展中的关键人物,他对中国传统学术、中国现代学术和西方现代学术都有深入理解,在中国现代学术和中国现代文学方面的贡献是世所公认的。他的《谈艺录》《管锥编》《围城》等作品已成为公认的现代学术和现代小说经典之作。谢泳在本书中谈钱钟书的学术态度,谈他作品中为人津津乐道的索隐,谈他与其他学者之间的交往和思想比较,谈新旧交替时期人心的嬗变……许多钱钟书的观点、言论在书中属首次披露。
享誉海内外的钱钟书,学贯中西,知识渊博,思想深邃。谢泳在《钱钟书的一个妙喻》一章中,将钱钟书不愿苟同、淡泊名利的独特一面展现出来。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的许多重要文人都相继卷入有关“京派”和“海派”的文艺之争中,钱钟书对这场纷争是持保留意见的。他在写给老师叶公超的信中,就用“海京伯”的比喻,表达了对这件事的观感。“海京伯”是当时德国来上海演出的一家马戏团名字,钱钟书借此暗指“海派”“京派”之争,类似马戏班表演,如同一场闹剧,不可当真。由此可见,钱钟书的品格和对文学的态度,就是个性鲜明、决不随声附和。
书中,谢泳在博研史料的基础上,不但讲述了钱钟书在治学、著述、为人、处事上的一些轶事,而且,更重要的是,还通过这些史料的披露,进一步展示了钱钟书的精神风骨。他笔下的钱钟书,与公众想象中的那个玉树临风、潇洒风流的文学大师略有不同,博学多才,心思缜密而又见解独到。钱钟书评价鲁迅,“短篇小说写得非常好,但是他只适宜写Short-winded‘短气’的篇章,不适宜写‘长气’Long-winded的,像是阿Q便显得太长了,应当加以修剪Curtailed才好。”
钱钟书治学从不人云亦云。中国文人向来会对文学前辈和同道中人给予直面的评价,但钱钟书却极少会为这种人情所动,常有意无意通过文学创作,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文艺史观。在其经典作品《围城》中,他以诗人董斜川的口吻评议说“徐志摩的诗有点意思,可是只相当于明初杨基那些人的境界,太可怜了。”包括对曹禺、郭沫若的评价,也都是通过他人之口或暗指的方式,阐释着一己之见,虽然一些观点与当时的主流意见相悖,但从中不难窥见钱钟书在学术研究上的独立之精神。书中,除了汇集了一些评价钱钟书的文章之外,还把钱钟书与另一国学大师陈寅恪作了比较,指出了他们共通的一面。比如,都喜爱留意古人小名,都不忌谈秽亵事等等。这种珠联璧合似的比对,不仅没有降低钱钟书在广大读者心中的形象,相反,还以更为饱满而立体的陈述,让公众看到了既博闻强记而又严谨求实的大家风范。
值得称道的是,钱钟书对中国人文学术的研究,在评议褒贬中,决不只是埋首于故纸堆,不加辨析地一味吸纳,而是常融入自己的思考。如对盛行了一千多年的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他就认为荒唐处甚多,这并不意味着他不知道这个制度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里的好处,而是他更多看到了这个制度的坏处……总之,谢泳深度开掘钱钟书的人文世界,以其新颖的论述角度和翔实的史学观点,为我们学习和认识钱钟书其人其文,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借鉴。
《钱钟书交游考》以丰富的史料和大胆佐证,展现了钱钟书在治学、为人方面的风采,彰显出一代大师的精神品格,也为深入研究钱钟书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价值,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刘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