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文艺教育 > 学术课题

纪念大众作家叶永烈:在旧书摊上风靡全国

时间:2020-05-21 11:01:01 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秦斯棠

  叶永烈去世了。他一生笔耕不辍,勤奋高产,共出版了180多部著作,总计超过3500万字,文字体量大致相当于《鲁迅全集》的5倍之多。从《十万个为什么》到中共党政要人传记,再到被收入全国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叶永烈的作品在大众层面上获得了巨大成功,乃至成为盗版书商们青睐的对象,各种冒用其名义出版的伪作充斥坊间,这也让“叶永烈”的名字在旧书摊上出现的几率仅次于金庸、古龙等武侠小说作家……

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

  叶永烈1940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他的父亲叶志超是当地一家钱庄的总经理,后来担任过温州商业银行行长、温州瓯海医院院长。叶志超从小念私塾,后来到保定军官学校上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据叶永烈回忆,“我父亲曾经每天在开门营业前,把所有员工召集在一起,由他主讲《古文观止》,当时这在我们温州是绝无仅有的。我小时候似懂非懂地在旁边听,这其实是我最初的文学熏陶”。

  小学五年级时,叶永烈11岁,他家附近有一家报社叫《浙南日报》(《温州日报》的前身),报社门口立有一个大木箱,上面写着“投稿箱”。叶永烈向别人打听这个箱子是用来做什么的,别人告诉他说:“你可以把自己写的稿子投进去,如果写得好,报上就会登出来。”叶永烈一听,就心血来潮地投了一首小诗进去。

  过了几天,叶永烈收到《浙南日报》的回信,信里面表扬了叶永烈写的那首小诗,说下个星期就会刊登出来。果然,1951年4月28日的《浙南日报》发表了叶永烈那首题为《短歌》的小诗:“全世界人民,个个都知道:/美国法西斯,武装两个贼;/要问它名字,日本与西德。/大家一听到,愤怒象火海。/举起大拳头,愤怒变力量。/打败美国佬,给他好教训;/咱们的祖国,不能受威胁。”

  《浙南日报》副刊组给叶永烈的回信

  这首带有浓重时代烙印的诗歌,成为叶永烈写作生涯的起点,点燃了他的文学梦想。由于这首小诗的发表,叶永烈从一个普通的少先队员“连升三级”成了大队宣传委员,戴上“三道杠”臂章,甚至还在“六一”儿童节到来时收到《浙南日报》的约稿信。后来,叶永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时要填一张表,其中一项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发表作品”,叶永烈就把“1951年4月28日”填了上去。当年《浙南日报》编辑部的来信也被叶永烈珍藏毕生,可见初次发表给少年叶永烈带来的鼓励之大。

  叶永烈成名后,凭借自己珍藏的那封回信,拜托友人辗转寻找到了当年给自己写信的《浙南日报》副刊编辑杨奔。距离首次发表作品的36年后,也就是1987年的春节前夕,叶永烈才在温州苍南县龙港镇拜访了“启蒙恩师”杨奔,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叶永烈(左)拜访杨奔时将新著送给启蒙恩师

《十万个为什么》的主力作者

  由于从小培养起来的写作爱好,叶永烈高考时本来想要报考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新闻专业,将来当一名记者。可是新闻系招生人数少,叶永烈害怕自己考不上,就由姐姐帮忙填选志愿,最后选择了化学系。在北大化学系读书期间,叶永烈始终没有忘记他的文学梦想,在化学实验室忙碌之余,经常跑到文史楼去听课,还写作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但投稿后很少能够发表。

  到大三时,叶永烈开始给北京市科协主办的《科学小报》投稿,用文学的笔法向大众普及枯燥的化学知识,这类文章几乎“百发百中”,每写一篇都能发表。后来,叶永烈将这些科学小品汇集成册,这就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书《碳的一家》。

  《碳的一家》,少年儿童出版社,1960年版

  凑巧的是,《碳的一家》的编辑曹燕芳正好还是《十万个为什么》丛书化学分册的责任编辑。曹燕芳看到叶永烈的文笔活泼,非常适合写科普读物,就邀请他加入《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队伍。结果,叶永烈一上手就迅速成为主力作者,不仅撰写了化学分册的绝大多数问题,还参与其他分册的写作。据他后来回忆说:“1961年出版的5个分册中,共有971个问题,我写了326个,成为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写作量最大的作者。”简直就是那个年代的“知乎”大神。

  《十万个为什么》丛书出版后,叶永烈获得了1600多元钱的稿费,在当时那个年代无疑是一笔巨款。

  《十万个为什么》1961年第一版。开始只出了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农业、生理卫生5本分册,后应读者要求,继续出了地质矿物、动物、数学3本分册,共计8本

  《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本来是准备用于1959年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的,书名源自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的同名图书。伊林的这部著作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被译成了中文,其中以董纯才的译本流行最广。书名中的“十万”取自英国作家吉卜林(旧译“吉百龄”)的诗句:“五千个在哪里,七千个怎么办,十万个为什么。”

  伊林的俄语版《十万个为什么》,又名《室内旅行记》

  从1961年首次出版以来,《十万个为什么》成为几代中国人的科普启蒙读物,到1999年发行的第5版为止,共发行了1000多万套,累计超过1亿册。对叶永烈个人来说,这套书也见证了自己的婚姻,因为他向妻子家提亲时送的礼物就是一套《十万个为什么》。

中国第一代科幻小说作家

  《十万个为什么》之后,叶永烈想尝试写长篇小说,他收集了许多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方向,写成了在1980年代轰动一时的《小灵通漫游未来》,这也是中国科幻小说的先驱之作。

  《小灵通漫游未来》是叶永烈在1961年用一两个月完成的,描述了未来世界里许多新鲜事物,例如能在海上飞行的水翼船、原子能作动力的气垫船、靠气流推进的无轮飘行车、微型半导体电视电话机、电视手表,还有家用机器人、人造器官、塑料钢等等。尽管其中描述的很多事物现在已经被证明是带有预言性质的,但在1960年代初的中国,无疑显得太过超前,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严重脱节,因此这部小说一直没有机会出版。

  “文革”结束后,国家迎来“科学的春天”,少年儿童出版社向叶永烈约稿,请他展望祖国2000年时的美好情景,于是叶永烈想起了自己17年前的旧稿,这才把《小灵通漫游未来》重新交给出版社,立即获得了编辑的肯定,最终在1978年得以正式出版。

  《小灵通漫游未来》,少年儿童出版社,1978年版

  《小灵通漫游未来》出版后,首印150万册迅速销售一空,随后又被改编为3种连环画,甚至还被翻译成维吾尔文,供新疆广大的维吾尔族群众阅读欣赏。这部小说之所以广受欢迎,一方面由于“文革”结束不久,正是中国摆脱思想桎梏、恢复想象力的年代,另一方面,小说本身也充满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全景式地展现了未来世界的美好图景。

  如今看来,《小灵通漫游未来》虽然十分畅销,但它的文学史地位一直受到忽视,长期以来只是被当作儿童读物或科普读物。实际上,这部小说全方位地构建了一座“未来市”,第一次让中国的科幻小说具备了明确的未来意识,堪称首创之举。

  《小灵通漫游未来》连环画

  叶永烈去世后,著名科幻作家韩松写下《我们为什么要记住科幻作家叶永烈》一文纪念,认为他“带来了科幻的火种”,并对其成就作出如下评价:“我觉得叶永烈,他是真正的科幻大师,他主张想象力无禁区,他对未来是乐观的,相信科技会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同时他又是深怀忧思的,他的作品浸染着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思考,他是科幻现实主义的代表。”

保存记忆的“旧闻记者”

  1983年后,叶永烈从科普科幻文学逐渐转向纪实文学创作,采写了大量社会知名人物和高层领导人物,自称“旧闻记者”。

  关于叶永烈的纪实文学作品,基本可以分为“红色系列”和“黑色系列”(因其书封颜色不同而得名)。“红色系列”主要聚焦中共党史,包括《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1978:中国命运大转》等等,而“黑色系列”则深入到“文革”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包括《江青传》《张春桥传》《王洪文传》《姚文元传》《陈伯达传》《反右派始末》等等。除了政治人物外,叶永烈还写过梁实秋、马思聪、傅雷与傅聪等文化名家。

  叶永烈“红色三部曲”

  随着叶永烈的纪实文学作品在图书市场上的走俏,盗版书商们也打起了利用“叶永烈”之名赚钱的主意。在新世纪互联网阅读兴起之前,叶永烈饱受盗版之苦,各种盗用其名义出版的伪作充斥在各大城市的旧书市场和车站书报亭中。难以计数的盗版图书,让叶永烈在大众读者里名声大噪,同时也对其名誉造成了损害。他自己讲过一个例子:

  记得,二00一年十月二十八日傍晚,我忽然接到从山东济南打来的电话,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你有没有写过一本新书叫《杨X莹红楼醉高官》?”我当即否认:“我从来没有写过这样的书!”经我询问,对方是《济南时报》的记者,名叫赵京桥。他告诉我,他今天从济南丰桥书市路过时,见到那里在卖一本新书,叫《杨X莹红楼醉高官》。这本书印刷粗糙,一看就知道十有八九是盗版书。可是,封面上印着“作者叶永烈”,而且勒口上印着叶永烈照片以及叶永烈简介。这本书印着“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定价三十六元八角,可是店主说“给十五元就行”……我请赵京桥替我买了一本《杨X莹红楼醉高官》,用特快专递寄来。我收到之后,非常气愤,因为这本书冒用我的名字出版,而内容却近乎黄色小说!

  客观地讲,叶永烈的纪实文学虽然引人入胜、读者众多,但在“纪实”的同时毕竟还有“文学”的属性,有些故事和观点没有经过严谨的考证,甚至只是来自采访对象的一面之词,不能全然当作信史看待,这一点是需要读者明辨的。

“请到上海图书馆来找我”

  凭借科普科幻文学和纪实文学,叶永烈早已功成名就,但他到晚年再度改换方向,写起了旅行散文和长篇都市小说,最终完成“叶永烈看世界”丛书(共21本,约500万字)和 “上海三部曲”(包括《东方华尔街》《海峡柔情》《邂逅美丽》,约135万字)。无需讳言的是,无论散文还是小说都是反响平平、读者寥寥,仿佛属于叶永烈的时代已经过去。

  叶永烈文理兼通,做事心思缜密,为了获取纪实文学的一手写作资料,他曾花费大量精力和财力采访有关历史当事人,留下了珍贵的手稿、书信、采访笔记、照片、录音带等档案资料。2003年,叶永烈在上海购置了一套三层复式的大房子,还把顶层的游泳池改造成书房,用来存放他的私家档案。2014年,叶永烈与上海图书馆达成协议,开始向上图捐赠他多年来收藏的档案资料,为此,上图专门设立“叶永烈专藏”,这也是上图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第三个专藏,前两个分别是晚清重臣盛宣怀专藏和瑞典藏书家罗闻达专藏。

  叶永烈向上海图书馆捐赠的录音带

  2018年,叶永烈做客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在主题分享的最后,他深情款款地说道:“我曾想在墓碑上写:对不起,我不能再为你回答为什么。后来我想改成:请到上海图书馆来找我。”

  这无疑是他留给世界最动人的墓志铭。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