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儿童文学:延续“热点”气象 呈现多面景观
2019年,是一个颇具意义的年份。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标志着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发展步入具有史学意义的第70个年头。在这样的年份里,中国儿童文学延续文学“热点”气象,吸引了多个层面的创作资源,收获了多个领域的文学佳作,聚集了多个维度的理论焦点,呈现出样貌丰富的多面景观。
新中国70年儿童文学的全面回顾
2019年度,中国儿童文学领域以各种形式对70年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发展做了大规模、多维度的回顾、梳理与总结。《文艺报》连续刊出束沛德的《70年儿童小说花团锦簇》《70年童话创作多姿多彩》、王泉根的《新中国70年儿童文学创作:童心如歌 繁花似锦》、徐妍的《70年成长小说:统一·多样·原创》、李利芳的《新中国儿童文学七十年回顾与展望》等文章,从不同文体、不同角度做出回顾性综述。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儿童文学70年》(王泉根主编),以450万字的规模全方位考察新中国70年儿童文学发展历程与系统工程建设,对儿童文学的理论与创作给予学术界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编的《新中国儿童七十年》以17卷的篇幅全面记录70年来中国儿童的生存发展状况与儿童事业,其中专设的“儿童文学卷”,以200余个词条的形式生动呈现儿童文学的演进与成就。
多部具有总结性意义的大型儿童文学丛书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的“儿童文学光荣榜”书系,精选1949年以来小说、童话、散文等不同文体儿童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广西师大出版社的“儿童粮仓——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原创儿童文学献礼丛书”分小说馆(40本)和童话馆(30本),对70年来童话、小说创作进行精选。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共和国70年儿童文学短篇精选集”呈现了短篇创作中各类文体的经典之作。上述图书选编工程,集中回顾、梳理、展示了70年来书写中国记忆、传递中国精神的儿童文学经典,汇聚了五代儿童文学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展示了新中国儿童文学原创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当代儿童文学的经典化。
同时,文学界以多种形式致敬在70年儿童文学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老一辈作家。2019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特殊贡献奖”授予了著名诗人任溶溶,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联合主办“呵护童心纯美60年——金波儿童诗创作交流活动”,向金波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问候。老一辈作家、学者以榜样的力量,诠释了为儿童文学事业毕生奉献的精神与充沛的创作研究活力。
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2019年,儿童文学领域的现实主义题材取得重大收获,讲述“中国故事”成为儿童文学创作主旋律。多部特殊领域题材作品,包括军旅题材、援疆题材、支教题材、扶贫题材、乡土地域题材、文化题材、生态题材纷纷涌现,历史题材、战争题材、青春题材、校园题材等也有可圈可点的佳作。
当代军旅题材的书写,是2019年度儿童文学创作的一大亮点。多部作品聚焦和平年代的军人,以富有质感的细节,呈现当代军人的默默牺牲与无私奉献、不屈不挠的阳刚气质与昂扬奋进的生活状态。刘海栖的《小兵雄赳赳》描绘了一批少年心怀理想走向军营并成长为合格战士的过程。裘山山的《雪山上的达娃》描写西藏军人的戍边生活,史雷的《绿色山峦》描绘了20世纪70年代川西某部队大院子女富有阳刚气质的童年,吴洲星的《等你回家》聚焦中国特警子女的童年生活,于潇湉的《深蓝色的七千米》讲述了关于我国蛟龙号潜艇的故事。上述作品力图在儿童的精神基点上注入昂扬的理想主义情怀,为当代儿童文学呈现出另一重境界的崇高之美、责任之美。
多部作品聚焦中国当代援疆、扶贫、支教等重要民生工程,周敏的《沙海小球王》展现维吾尔族女孩在援疆干部帮助下追逐梦想的成长历程。刷刷的《八十一棵许愿树》同样落笔于援疆干部与他的孩子在新疆的全新生活,题材具有补白意义。周晴的《像雪莲一样绽放》是起于都市少年狭窄生活、终于藏南旷远天地的跨地域小说。陶耘的《梦想天空》从乡村少年的梦想起笔,大跨度反映爷孙、父子三代人追逐梦想的努力。宗介华的《大槐树下》以小村落苇子店村的起伏变化讲述“乡村振兴”的时代故事。秦文君的《云三彩》持续关注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并选取了独特的女性视角;纪红建的《家住武陵源》是一部书写精准扶贫的作品。刘耀辉的《野云船》,描写一位北大学生回家乡支教并为之付出生命的动人故事。上述作品密切关注社会变革与时代发展,在儿童可感知的视角下,引领儿童介入对“当代中国”的深切体认。
战争题材曾是前两年儿童文学书写的重要题材,2019年也仍有多部精心之作。常新港的《寒风暖鸽》以解放战争为背景,书写哈尔滨普通人视角下的历史巨变。孟宪明的《三十六声枪响》以抗日英雄王二小为原型,将历史原型与形象化的阐释相结合。殷健灵的《彩虹嘴》直面纳粹的丑恶与战争带给儿童的可怕童年。王苗的《雪落北平》以卷入抗战旋涡中的北平知识分子家庭为基点,展现普通人与大时代的命运关联。吕翼的《比天空更远》是一部以中国大西南摧毁奴隶制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这些作品摆脱了简单化的二元对立叙事,以更加富有人性化的描写方式,多角度反思战争。
还有许多作品在讲述故事的同时,着力凸显乡土、地域等民族文化内蕴。彭学军的《黑指:建一座窖送给你》取材于江西传统文化与瓷都民间技艺的传承,《鲤山围》描绘鲤山围当地的“众茶”习俗。高巧林的《草屋里的琴声》以民间传统乐器胡琴为叙事线索表现儿童的成长。王一梅的《合欢街》以散文化的笔法表现江南小镇的童年。邓湘子的《像蝉一样歌唱》以湘西南侗寨的文化背景凸显现代化与乡土文化的融合。顾抒的《城墙上的光》以南京古都的文化背景讲述一代中国孩子的精神成长。洪永争的《船儿归》对广东阳春一代疍家渔民水上生活做精微描写。王勇英的《花一样的衣裳》延续了广西少数民族题材。小河丁丁的《葱王》同样是他得心应手的“西峒”民俗生活画。上述作品共同参与了儿童可知视域中的“大中国”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描绘。
青春与成长题材的书写则呈现出更加鲜明的问题意识。作家们直面少年人的心灵困境,对儿童文学的书写边界给予了富有意义的拓展。李东华的《焰火》呈现了最本真的内心描写,揭示成长之痛,直面人性的复杂与美好。舒辉波的《天使的国》表现深陷母亲去世、父爱缺席的生活困境与情感困境的女孩的精神成长。常新港的《三片青姜》对具有鲜明“当下性”的代际冲突与教育观念冲突做出富有时代意义的解读。孙卫卫的《装进书包里的秘密》讲述少年在接二连三的家庭变故中努力成长。徐玲的《爸爸的甜酒窝》着力表现父女间的家庭互动、同学间的校园互动。多年着力于青春成长小说创作的张国龙的“铁桥李花”成长系列、谢倩霓的“小青春成长不烦恼”系列、汪玥含的“瑰丽青春系列”、王巨成的“铺满星星的路”系列等,也均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作家们以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传递对儿童身心成长的深切关怀。
此外还有几部极具创新意义的儿童小说。曹文轩的《草鞋湾》尝试了全新的推理侦探题材的儿童小说创作,以环环相扣的悬念描绘一起惊心动魄拐卖案破获过程,同时贯穿细腻的亲情、友情书写。刘海栖的《有鸽子的夏天》以完全口语化的行文方式,描绘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童年生活,于物质困窘中更加凸显盎然的生机与豁达的心灵。徐鲁的《追寻》聚焦长江流域濒危的国宝级动物白鳍豚,兼具纪实文学风格。陆梅的《无尽夏》如“小径分叉的花园”,多线索的叙事与散在于作品中的诗意,构成了多处虚实莫辨、韵味深长的“留白”。薛涛的《砂粒与星辰》以寓言、传奇的方式书写两个男孩子的童年成长。上述作品在儿童小说艺术呈现层面给予了大胆而新异的开拓,既具挑战性,又具启发性。
大量涌现的多题材、多角度、直面当下、介入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材儿童文学作品,根植于“真实”的土壤,呈现出严肃的、有情怀的书写,体现了文学与时代紧密相连的使命意识。
少儿科幻文学创作渐趋新热点
人类文明行至“当代”,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入了儿童的日常生活。随着我国科幻文学的整体升温,少儿科幻文学创作在本年度呈明显的兴起趋势,更多的创作力量开始向少儿科幻汇聚。
2019年在“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征集平台上脱颖而出的作品中,赵华的《除夕夜的礼物》,有着较为成熟的“科幻”思维方式,透露出对科学与人类、人类与可能存在的外星生物“关联形式”的深刻思考。杨华的《少年、AI和狗》选择了AI人工智能这一备受科技界关注的前沿科技写入少儿科幻。源娥的《时间超市》,微言大义,蕴含时间哲学。秦萤亮获“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的短篇《百万个明天》,推想了AI进入人类生活后人类如何对待智人的情感问题,给予“爱”的定义外延以百万种可能。
与此同时,科幻文学界的“跨界”创作已呈现走强“趋势”。首先是刘慈欣对少儿科幻实力支持,《刘慈欣少年科幻科学小说系列》本年在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刘慈欣的科幻童话新作《烧火工》将童话的背景设置在广袤的天空,为科幻童话的书写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文本。实力派科幻作家江波的首部少儿科幻小说《无边量子号·起航》,是对少儿科幻“硬科幻”书写的标识性作品。翌平的《燃烧的星球》与《流浪的方舟》是“翌平新阳刚少年科幻小说系列”中的两部新作;凌晨本年也推出了《开心机器人》系列。
2019年9月2日,《文艺报》开辟了“科幻”专刊,行超、康春华撰写专稿《科幻“热”的“冷”思考》,刘兴诗、王晋康、吴岩、陈楸帆等围绕“朝向未来的科幻”等问题展开探讨。可以预见,少儿科幻创作将在21世纪20年代,成为儿童文学创作的又一重要领域。
童话创作呈现更加自觉的经典意识
童话创作逐渐呈现出更多“中国童话”的本土探索,不少作家从幻想风格、幻想与现实的关系、幻想精神的中国韵味与世界话语等维度展开创作,多部极具标识意义的作品面世。
汤素兰的《犇向绿心》尝试用童话的手法承载现实的观照,作品紧密围绕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借助童话幻想书写时代命题,为当代童话创作提供了以童话照进现实,承载大思考、大命题的新思路。周静则始终在寻找“来自自己民族和土地的故事”,《天女》取材于《山海经·大荒北经》,呈现出唯美气质与诗意思索的“写意”幻想,构成承继“神话”创世之思的“新神话”。近来陆续可见作家们从本土幻想文学源头汲取创作灵感,萧袤同样取材于《山海经》的《童话山海经》,宋耀珍取材于《搜神记》的《小镇的秘密》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汤汤的创作有意识地向更轻盈的表述与更深邃的内核探索,《小野兽学堂》显示了作家以童话承载哲思,以童话的方式认识生活的思路。王君心的《风的孩子》想象了一个被风养大的孩子,以人类与自然的双重视角呼唤万物间应有的和谐。唐晋的《海的奇迹》则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古典童话,作品以奇幻的、数量不拘的“鳞片”故事汇聚,以富有哲思的童话追忆善恶分明、淳朴美好的日子,再现了属于山鲁佐德与安徒生的、滋味纯正的童话时空。
原创图画书创作探索多维审美
原创图画书创作中,许多儿童文学作家有意识地强化了文学性的语言与诗意的表达。梅子涵的《十二个月的滴答诗意》以散文诗的形式描绘季节之美,凸显了文字在图画书中的分量与魅力。曹文轩的《永不停止的奔跑》,以诗意的笔触描绘深挚细腻的情感牵绊。薛涛的《大自然的邀请函》系列同样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中国北方儿童与北方特有的自然风物的亲密互动。李东华的《兔子与蜗牛》以一对大小悬殊的朋友的人生选择,引导儿童读者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
为童心代言的原创图画书创作中,彭懿的作品极为突出。他的《萤火虫女孩》《守林大熊》《山楂村和狗獾村》充盈着幻想,在人物和动物、现实和幻想间自由往来,童趣天然。《我用32个屁打败了睡魔怪》更是一部献给孩子的勇气与快乐之书。“大白鲸优秀原创图画书征集”继2018年度的陈梦敏《九百九十九只小鸡挤呀挤》之后,又发掘了麦子的《一只大熊要住店》、王林柏的《跳芭蕾舞的熊》、赵洋的《猪妈妈》等多部优质原创图画书。
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图画书创作研究中心与国家图书馆少儿馆主办的“原创图画书年度排行榜”,有力地促进了图画书的良性发展,所力推的作品如郭振媛文、朱成梁绘的《别让太阳掉下来》获第27届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展金苹果奖,谢华文、黄丽图的《外婆家的马》获第6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首奖。
随着本土原创图画书创作的日益繁荣,对于图画书理论的深入探讨成为迫切需求。2019年,全国原创图画书理论建构和批评标准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70余位专家围绕“原创图画书的理论建构和批评标准”展开研讨,显示了我国原创图画书强化理论建设的需求与趋势。
文体发展不平衡问题受到重视
在儿童小说与童话创作高度繁荣的当下,儿童诗、儿歌、儿童散文、寓言、幼儿文学、幼儿戏剧等文体的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了儿童文学各文体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对此,儿童文学界与教育界、出版界以不同的形式对薄弱文体给予了针对性的提领。
儿童诗创作逐渐现出生机与活力,兼有儿童“诗教”影响的不断扩大,多部童诗读物得以出版,儿童文学期刊中发表儿童诗的数量与质量也均有提升。方卫平选评的《童诗三百首》,着重呈现生动而富有童趣的诗歌。屠岸编译的《童心诗选》也于2019年出版。任溶溶在2019年出版了两部童诗自选集《怎么都快乐》《如果我是国王》,精选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童诗,呈现了童趣、幽默与丰富的诗意,也显示了作家不老的童心与丰赡的创作力。“王宜振童诗精选”系列四册对王宜振风格各异的优秀童诗做了一次及时而富有意义的选编,其中包括大量近年来创作的新诗。金波、高洪波、薛卫民、高凯、邱易东、金本、蓝蓝、祁智、张晓楠、王立春、童子、吉葡乐、舒辉波、闫超华、康雪等诗人都有精美的童诗作品在报刊中发表。尤其需要提出的是,由中国诗歌学会、北京大学诗歌中国研究院等主办的首届“童诗现状与发展”研讨会在安徽举行,来自国内外的数十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围绕“童诗写作与审美”“儿童诗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童诗教育、翻译与传播”等话题展开研讨。这是我国首度召开如此规模的童诗专题研讨会,对童诗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儿童散文方面,2019年最具意义的事件,应是由翌平主编,陆梅、高凯、翌平、湘女、毛芦芦、张洁、张玉清、阮梅、赵菱、孟飞等创作的散文新作“童年中国书系”出版。该书系着眼当代中国数十年的社会变迁与交织于其中的“童年”生态,对儿童散文创作的多重可能作了集中而富有意义的呈现与拓展。同时,“我和共和国一起成长”书系中,高洪波的《北国少年行》凝聚着作家的童年记忆,表现20世纪50年代生长在白雪皑皑的科尔沁草原上的少年成长历程,充盈着明朗刚健的气质与富于理想的精神情怀。吴然的《那时月光》以回溯童年为轴,串联了童年生命中印象至深的人、事、情、景、物,呈现出童年态的生命活力。
孙建江主编的《中国寓言研究》首辑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以连续出版物的形式推出,为寓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对寓言文学的当代创作与研究起到了助推作用。
针对幼儿文学在快速发展的儿童文学大势中相对滞后的问题,“边界与特征——中国原创幼儿文学理论研讨会”在北京举行,20余位专家,就幼儿文学的美学风格、幼儿文学的边界、幼儿文学的视听觉艺术特质、创作方法、价值功能、性别意识、演化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凝合了当代学界对幼儿文学的聚焦。
成人文学作家热衷儿童文学创作
成人文学作家跨界参与儿童文学创作,已经是21世纪初期非常鲜明的文学趋势。叶广芩继《耗子大爷起晚了》之后,再度创作《花猫三丫上房了》,作品延续了浓郁的老北京地域文化韵味,也延续了“丫丫”的童年故事,一派童心的天真烂漫。张炜的《海边童话》系列,借幻想手段在童话中达成世间万物的对话,蕴含浓郁的文化气息与哲学思索,充满童趣。周晓枫也再度创作了童话《星鱼》,作品具有斑斓的诗意与哲学意味的思索。
梁晓声首次书写《梁晓声童话》,以童话为载体,形塑少年儿童向善向美的精神品质。张石山为孩子们写了三本奇妙的小书,《无字天书》《方言古语》《一画开天》,趣味讲述中国传统文化。此外还有裘山山的首部儿童小说《雪山上的达娃》、诗人宋耀珍首部儿童幻想小说《小镇的秘密》、冉隆中的《那年我N岁》、郭万新的儿童小说《笨笨的流浪》等。
成人文学作家热衷儿童文学创作,呈现了一种文学精神上的返璞归真与爱童之心焕发的文学意愿,并寻找到了富有特质的介入世界的话语方式。越来越多的成人文学作家投入儿童文学创作,进一步彰显了儿童文学独具的美学意蕴。
儿童文学理论的新作为
2019年度,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呈现出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建立于其上的宏观认识与深度探究。中国儿童文学史学研究的新收获,是王泉根在继《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编年史》之后出版的《中国儿童文学史》,该书以中国儿童文学“古已有之”的历史视野,拓展了以往中国儿童文学史研究仅取近代百余年立论的局限。吴翔宇、徐健豪著《中国儿童文学编年史(1908-1949)》,以编年体例梳理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儿童文学近代史。追踪儿童文学现场发生的学术成果有王泉根、崔昕平等著《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现场研究》、汤素兰著《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趋势研究》、赵霞著《2009—2019儿童文学观察》等。
有多位儿童文学资深学者出版了学术研究文集,其中束沛德出版《束沛德自选集》三卷,既是对各类儿童文学作品的评点,也是对儿童文学现状的宏观扫描。张锦贻出版7卷本文集,包括《儿童文学新探索》《少数民族儿童文学新论》《内蒙古儿童文学再论》等,汇总了张锦贻多年来的儿童文学研究、尤其是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研究的丰硕成果。作家作品论有《诗意与想象——汤素兰的儿童文学创作评论集》等。
《文艺报》自2018年开设儿童文学评论专栏“新时代儿童文学观念及变革”笔谈,引起广泛关注,2019年又有近20位作家、评论家在笔谈专栏发声,聚焦儿童文学人文性与艺术性的关系、儿童文学与想象力、巨变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把握时代与生活的难度等问题展开探讨、互动与争鸣,引起极大反响。《文学报》也为儿童文学专辟栏目,如梅子涵的“子涵窗”、孙建江的“不求甚解”等栏目,以灵活的形式探讨了多个儿童文学热点问题。
儿童文学的国际交流与阅读推广
2019年,中国儿童文学以多种形式与世界“对话”。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亚洲大洋洲地区会议(西安)吸引2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儿童作家、插画家、出版人、评论家共聚一堂,围绕“儿童与未来”探讨儿童阅读及少儿出版的相关话题。儿童文学作家金波、IBBY秘书长利兹、IBBY马来西亚分会主席卡鲁丁、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曹文轩做主旨发言。中国儿童文学还首次走进非洲,张之路、王泉根在肯尼亚内罗毕国际书展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伴随儿童阅读观念的不断更新与儿童文学教育领域对儿童文学阅读的日益重视,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推广、儿童教育领域的互动日益加强,跨界交流日益紧密。中文分级阅读首个学术标准在第六届北京国际儿童阅读大会(BICRC)上发布,王蕾提出运用分级阅读教育解决学校阅读教育难题的三大策略,全国儿童分级阅读教育联盟也在大会期间正式成立。BICRC自2014年举办以来,在凝聚国内外儿童阅读教育力量,开展学术研究,挖掘和发挥儿童分级阅读教育的功能、价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云南召开的“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儿童文学专家、教研员和特邀教师就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单篇课文与整本儿童文学作品阅读融合的途径、教学策略等展开了为期5天的研讨。山东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山东研究院”挂牌成立,也为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教育创设了又一交流促进平台。
基于新中国70年儿童文学的回顾与梳理,积蓄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整装再发的力量,2019年的儿童文学呈现出更加自觉的创新意识、责任意识、精品意识。可以预见,中国儿童文学将在21世纪20年代到来之际,步入更加开阔的发展阶段。
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儿童文学的当代水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快餐化的儿童文学创作仍然占据较大比例,儿童文学仍需给儿童提供更广阔的认识现实、认识人生的文学之门,作家们仍需以更加积极的、介入当代的态度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故事”,文学愿景与儿童“悦”读之间仍需不断磨合。新时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新空间和新挑战,文学理论如何更好地发挥对文学创作的指导、引导作用,如何系统归纳总结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审美范式等,都将是21世纪20年代儿童文学思考的方向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