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文艺教育 > 学术课题

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写作与读者接受反应的有效性问题

时间:2019-12-25 11:10:03 来源: 文艺报 作者:王祥

      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学,获得大众读者的支持,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之一,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写作也须努力获得读者的热情支持,否则就是无水无土栽培,其社会功能就难以体现,这就需要我们探讨读者接受反应的有效性问题。

      我们首先要梳理“现实题材”的含义。对于网络文学——大众文艺来说,“现实题材”是多种多样的,既有“重大题材”,也有社会生活的新生事物与日常生活题材,既有国内严肃文学中常见的社会性题材、行业性题材,也有在网络文学——大众文艺视野中才被凸显的题材。现实题材领域写作应该是宏阔的,创作者应该探索写作的各种可能性。同时,网络文学的现实题材写作理应具有显著的现代性特征,中国正在飞速实现现代化,走向更加开放的局面,走向民族复兴,走向为世界承担更多责任的历史进程,这个历史进程必然给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动力,也提供航标。

      我们应该认识到,现实题材写作也应该是读者所期待的文学创作,读者选择文学阅读,而不是观看新闻节目,不仅仅是想要看到某个题材中的新鲜事,更是要感受文学魅力。题材不是文学作品本身,题材决定不了作品的文学价值,题材的独特性不等同于文学的独创性,不能让题材驾驭作者,而应该是作者驾驭题材,驶向文学理想。同一个题材,不同的作家会写出不同的景象与况味,现实题材写作,也应该提倡作家的独创性表达。

      读者是带着艺术体验的经验史、自身的精神史,进入文学阅读活动的。鲁迅通过对老中国的国民生活的描述,对国民性的剖析,给予读者精神指引;马尔克斯笔下的“魔幻现实”,引发人们对拉丁美洲的社会、历史、人文景象的迷思;路遥笔下的“人生苦斗历程”,让人体验到人生的厚重,也引导人们的奋斗精神;美剧《老友记》呈现青年男女的喜剧调性的日常生活,凸显了人类伙伴情义,陪伴着世界各地的观众,度过了许多有温度的日子。这些独特的体验与思考,这些有效地表现了人类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文艺作品,就构成了一个时期萦绕在读者精神世界的“文学现实”、一个存在于人们精神世界中的“第二现实”,读者会带着这个“文学现实”,去接受后来者的“现实题材”写作,这个“文学现实”给现实题材写作准备了文学评价的基本观念,应该说,并不存在独立于文艺传统的现实题材写作的评判标准。

      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写作要获得读者喜爱,就应该让读者获得情感体验的成果,所谓文学的吸引力,就是让读者能够通过阅读,得到有效的、独特的、到位的情感反应,在读者情感体验的反应中,帮助读者构造“文学现实”和精神秩序,帮助读者成长。因此网络文学对现实生活的有效表达,不是看某个题材的“现实含量”是多少,而是要看对现实题材的表达,是否成为读者情感体验的内容,“现实生活”是否能够成为美妙而独特的情感体验的情境,现实题材蕴含的兴奋点是否被读者有效接受、引起共鸣,是否让读者对“文学现实”产生了艺术场域的“真实感”,故事的高潮体验是否参与了读者的信念建构。从这个角度说,文学的情感体验效应——体验性,比代表着与现实生活客观性相关联的“真实性”更为重要,是文学效果的更贴切的衡量指标。

      那么现实题材写作的创作方法,需要回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那里,去冷静、客观地再现或反映现实生活吗?这是现实题材写作不能回避的理论问题。20世纪初以来,摄影、电影、电视等视听艺术显示出远超文学的实况表现能力,接管了文学的部分认识功能,逼迫依赖文字符号的文学向想象领域、象征表达系统开拓自己的世界,向体验性要创造力,要求文学像巴尔扎克、左拉那样继续“客观”地“转播”生活实况,未见得能够发挥文学的长处。

      现实主义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文学概念,19世纪、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对人类文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与世界各地的社会需求和文学传统相结合,产生了各种新的形态。20世纪与21世纪世界文学艺术的显著变化,是把人文关怀精神与同时代的人文成果、数千年人类文艺的神话传统相结合,产生了欧洲的心理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和中国的寻根文学等新的文学形态。

      今天的人们仍然非常需要现实主义精神,但理应根据当代人类的精神需求,创造出新的文学表达方法与手法,一种文化的发生发展是基于其不可替代的基础功能:能够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文学创作对人类经典性的心理结构、时代性的心理冲突的独创性回应,产生了文学经典,离开现实世界的读者关切去写作,才是真正的脱离现实。

      现代大众文艺——文学、电影、电视剧、戏剧等等门类,在现代医学、心理学与诸多科技、人文学科的发展成果支持下,已经走出了自己的艺术之路。受欢迎的现代大众文艺更为强调受众的情感体验效应,更强调分门别类地满足人类某个感觉、情绪与情感领域的体验需求,大众文艺的类型化,就是艺术的专业化、细分化。现代大众文艺对人类的文艺接受反应过程:预期、接触、代入、融合、回味与反刍等各个环节,都做出了有效回应,更加重视情感体验的极致效应——高潮体验的建构,因为人们体验了激情状态,就更有满足感和真实感,更容易接受故事情节中的价值观表达,所有的信仰体系的建立,都离不开反复进行的高潮体验活动,所以,现代大众文艺强调要把情感体验与价值观表达巧妙地融合起来。

      要达到这样的体验效应,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所擅长的冷静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相对静态地描写环境、刻画人物心理与性格的那些方法与手法,就有所不足了。现代人类需要更有情感效应的艺术表现手段,现代大众文艺创作者们更为自觉地使用“愿望达成创作方法”,亦即让主要人物荷载着受众的愿望,不断努力,不断行动,战胜艰难险阻,打败各种敌人,达成人生愿望,给予受众跌宕起伏的情绪反应过程,营造情感高潮体验,坐实心理活动的获得感。所以作品构成的支撑不是日常生活的逻辑,而是愿望与情感的逻辑,以达成愿望的行动进程为作品构成主体,以达成情感体验效应为故事情节演进的目标。

      受欢迎的现代大众文艺更为凸显故事情节的新奇、惊奇、神奇效应,创作者们对人类心理更为了解、更为体贴。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演进出意识活动的注意力运行机制与猎奇机制,让我们对新奇的、神奇的、新鲜的、突发的、运动着的目标更为敏感,更为兴奋、更能投入注意力,以帮助人们迅速做出判断和行动,从而保证自己的生存安全和获取胜利,因此大众通常喜欢在文艺作品中,体验动感的冲突性的情节,而不是静态的场面描写和心理刻画,所以展现“速度与激情”、不断战斗着的、活泼泼恋爱着的好莱坞电影、中国网络文学,就赢得了受众的追捧。

      人类为了发展自己的想象力,一直致力于神奇的超现实的故事创造,形成了大众文艺的神话传统,20世纪后期的好莱坞电影与后来爆发的中国网络文学为人类重新创造神话,其基础功能就在于为人类提供情感体验的神奇效应,帮助人们在虚拟或超现实的情境中,激发人类想象力的极致扩张,从而让人类适应和驾驭虚拟技术带来的社会变迁,让人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物理世界之间,自由转换思维模式。

      如果认为这是当代人类认知能力低下、无法解释世界,所以胡思乱想,依托鬼神,那就是对人类文艺发生学的深入骨髓的误解。科技越是发达,人们对超现实情境的体验就越是迫切,因为在虚拟、超现实情境中体验情感活动,更能磨砺人们的想象力,更能抻长人类情感活动的弹性与张力,从而帮助人们获得更好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好莱坞电影与中国网络文学以虚拟情态的、超现实的奇幻、玄幻、科幻、都市异能等等类型为常见形态,就不足为奇了,这是对人类心理需求的有效回应。

      不知不觉地,现代大众文艺发展出对人类生命情感特别有效的创作方法与技巧,中国网络文学发生发展所承接的最主要艺术资源,就是这个现代化、专门化的大众文艺源流,并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洪流中,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濡染里,在中国青年作家们的奋力推升下,中国网络文学的神奇效应已经在世界各地发酵,在各地读者心中印染出鲜艳图案。

      我们谈论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写作,是不能脱离开大众文艺这个强调情感体验效应的创作秉性的,提倡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写作,是为了提倡文学创作者关心现实,履行文学使命,希望网络文学有益于世道人心,不是要把网络文学与现代大众文艺相隔离,更不是要把网络文学推倒重来。

      创作者要吸收网络文学的诸多有效的艺术表达手段,为现实题材写作服务,既要挖掘现实题材的独特魅力,也要通过大众文艺手段为“现实题材”增魅,顺应大众对神奇体验、高潮体验的需求,发掘日常生活中的新奇、神奇元素,通过能够激发情感反应的故事情节,抓住读者的注意力,通过情感高潮体验效应,表达正确的价值观,以此创造出充满魅力的“文学现实”,赢得读者的热情跟随,并以昂扬的姿态走向世界各地。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