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王阳明》热播 与旷世大儒的一场跨时空对话
国内首部系统梳理王阳明传奇人生和心学思想的五集大型人文纪录片《王阳明》,日前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开播,优酷网于3月26日起每周五零点独播。纪录片以古代与现代两条线索,穿越时空,交叉介绍王阳明的一生经历及阳明心学的影响与价值,并通过专家解读,深度阐释如何在新时代接续发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精髓。
兜兜转转的人生选择,铸就一代心学大师
月光清冷、江水幽蓝的美景里,一道人影落入水中,明代衣冠在江水中轻轻飘动——纪录片第一集的故事从投水之“溺”开始,由此揭开“五溺”少年的人生故事。辛柏青饰演王阳明,整个叙述以演员本人为塑造好王阳明这一角色为线索,串起了探访、接近、理解这位圣人的过程。
第一集中,坐在咖啡馆窗边的古人王阳明,面对众人沉浸在电子产品中的状态不解地摇了摇头。转瞬间,身影幻化回现实的饰演者辛柏青的日常与当下——历史与现实、角色与演员在沟通与对话。这种“纪实+剧”的模式,在尊重历史性的同时,给了观众强烈的代入感。
该片制作团队邀请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陈来,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吴光、钱明等专家学者担任学术顾问,对阳明先生进行深层次解读,以保证史料的严谨和客观。仅第一集的内容中,制作团队不仅参考了王阳明弟子钱德洪等辑录的《阳明先生年谱》、弟子黄绾编撰的《阳明先生行状》、明朝通俗作家冯梦龙写的《靖乱录》、清代余姚人俞嶙刊布的《王阳明先生全集》等历史文献,更从《象棋诗》《梦中绝句》《太白楼赋》《忆龙泉山诗》《九华山赋》《告终辞》等阳明先生的作品中,寻找历史坐标、展现王阳明的哲学理念。
王阳明12岁进私塾,经常逃课出来玩打仗游戏;14岁学习弓马之术;15岁上书献策平定农民起义并出游居庸关、山海关,纵观塞外地势;17岁成婚当日,一个人跑去道观和道士对坐整日学习导引吐纳之术;18岁对朱熹理学产生巨大兴趣,欲穷竹之理,对着竹子“格”了七天;后转去阳明洞修行,又因思念亲人而放弃佛道学说……从12岁立下圣贤之志,直到35岁才最终建立以儒学为定向,中间兜兜转转波折甚多,其挚友湛若水用“五溺”概括为:“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
充满戏剧性的求学道路,让王阳明在中国文化海洋中遨游,获得异乎寻常的广博知识,并在经历过一次次彷徨和怀疑后,不断回归。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方志远评价说:“正因为青少年时期有这么多喜好,以及对社会的诸多关注,才有了后来的王阳明。”
在不断学习中体悟王阳明的当代价值
从“五溺”少年到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圣人,从一心执着于“格物致知”到开创“知行合一”“致良知”宏大心学境界的旷世大儒,从左手执卷讲学授业到右手抚剑叱咤三军的“明代第一奇人”……五百年来,王阳明先生和他的思想被一代又一代人孜孜追寻、细细体认。日本学者曾指出,阳明学说影响了日本的明治维新;日本阳明学大师冈田武彦则认为:“中国真正的文艺复兴,始于王阳明。”
时至今日,王阳明思想依然有着巨大的价值。许多学者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阳明文化,是先贤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从中体悟到阳明文化的当代价值。
“传承弘扬阳明心学应以学术为基础,以历史为背景,以人民为中心,以创新为化古。”正如中国文化院院长、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组委会主席许嘉璐所指出的。纪录片《王阳明》在阐释历史学说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把王阳明的思想渗入大众心中,是一次“在转换中创新”的成功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