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文艺教育 > 文艺专题

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时间:2020-09-03 09:15:58 来源: 广西日报 作者:王春楠

  电影《秀美人生》剧照

  电影《秀美人生》剧照

  电影《秀美人生》剧照

  本报记者 王春楠

  编者按:8月31日,电影《秀美人生》专家研讨会在位于首都北京的中国电影资料馆举行。电影《秀美人生》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百色市委宣传部理论科原副科长、派驻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同志为人物原型,讲述了黄文秀同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共产党人初心使命,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动人故事。

  研讨会上,十余名业内知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对该片主题、立意、制作等诸多层面给予了高度评价,从思想性、艺术性、社会意义等角度对影片进行全方位分析和解读,并给出了中肯的意见建议。现将与会专家发言内容予以摘编刊登,以飨读者。

  国家电影局副巡视员 陆 亮

  《秀美人生》这部电影我觉得有三方面的意义。

  第一,这部电影通过塑造一个典型的青年英模的形象,为全面小康和精准扶贫——我们国家的伟大事业留下了电影记忆和银幕形象,让电影为时代放歌,为人民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为今年实现全面小康营造了良好氛围。

  第二,这部电影为新一代的青年塑造了一个充满了理想主义和奋斗精神,同时又很真实、美好,充满了感情的人生榜样。如果全国的年轻人都能像黄文秀这样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事业就会更有希望。

  第三,这部电影通过银幕向全国展现了广西山川之美、人情之美,也向全国充分地展现了广西为扶贫工作做出的巨大努力和优异的成绩。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孙向辉

  黄文秀的感人事迹,广西的山乡巨变,为《秀美人生》影片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创作基础。主创团队深入生活,以脱贫助村工作队伍精神,还原扶贫攻坚下的真实事件场景。一方面认真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如实呈现了以黄文秀为典型的新时代英模人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剧情片的模式,为中国脱贫攻坚战这一被联合国称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保留下了重要的历史学和人类学的资料。另一方面,则又充分彰显了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特点,有意凸显人物、环境和精神的美好。

  影片的光影、色彩的处理都带有显著的亚热带地域的特征,强烈的日照和雨林、森林、建筑等造成了那种阴影相交织,既符合现实状态,又被赋予一种独特的美感。影片里还有两种味道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一是来自鲜活生活的轻松诙谐,二是捕捉了独特的壮乡民风民俗,并用清晰的文化逻辑加以表达,有机融入情节。这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如何实现现代化和文化传承的辨证统一,有着一定启发意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夏 潮

  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的高度就是艺术作品的高度、时代的高度。典型人物立住了,这个人物可亲、可敬、可信。《秀美人生》使我眼前一亮,展现了广西的大好河山,也塑造了黄文秀这一感人的形象,既达到了主旋律影片应该承载的主题要求,也具备了电影作品所应具备的艺术品格。

  近年来,一批年轻人在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大潮下走向了扶贫的前沿。影片将当代中国的扶贫事业以及投身于此事业的一代年轻人用电影的画面和语言记录下来,是在为一代人立传,也是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与伟大的时代立传。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 明振江

  主旋律电影的创作难度非常大,但我觉得《秀美人生》这部电影是一部有特色、有新意、很感人的弘扬时代典型英模人物的影片,是一部放在新时代大的历史进程中来描写普通英模人物的好影片。

  影片采取纪实性的风格、散点式的结构、白描式的叙述和沉浸式的体验,非线性、非戏剧化的表达方式。用非常平实、朴实、扎实和真实的方式,塑造黄文秀的艺术形象,是一部接地气、树正气、聚人气、有朝气的好影片。

  影片通过讲述黄文秀和老银匠、黄大贵、老支书,以及她的作战小团队这些年轻人的关系,为观众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朝气蓬勃、有理想、有奋斗的青年人物形象,唱响了一部现代青春之作;将主角自身的命运的改变,与改变贫困群众的命运相结合,把小我和大我紧密地结合了起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也丰富了人物。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 李京盛

  《秀美人生》用最朴素的手法、最朴实的呈现,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最华美的、最崇高的人生和人物心理,在完成主题宣传任务的同时,还给观众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艺术观赏价值,能够感动人、打动人的文艺作品。

  影片在塑造黄文秀这个人物时做到了尽量人性化的展示、个性化的塑造以及情感化的表达。主人公黄文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发自内心的触动,她没有讲什么大道理,但是所有意义都蕴含在一举一动中。黄文秀看起来性格很随和,但是她内心很坚韧,这种个性化的塑造摆脱了一般典型人物的同质性。此外,影片讲的几个故事基本上都是用情感沟通的方式,包括很多没有台词的人物表情,却能在一瞬间打动人心。

  影片风格很朴素、朴实,但是这种朴实不是土气。就像陶渊明的诗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原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 饶曙光

  《秀美人生》这个名字寓意丰富,和影片主题紧密相关,这也是对影片的基本定位。

  可信是这个影片最大特点。影片的叙事一开始就很有代入感,从文秀日记当中的一些话,迅速把观众代入到叙事的情境中。整个影片把秀美人生和秀美山川做了一个高度的融合,真的让我们感觉到秀美人生是要在秀美山川当中,真正把青春的能量发挥出来,才是真正的一种秀美人生。影片用一种特别融合的方式,把这些都不动声色地呈现了出来,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

  毫无疑问,银幕人物、先进人物的思想境界、价值理念可能都高于普通人,但是在影片呈现的时候要适当降下来,要实现一种对话和内心的互动。《秀美人生》摒弃了大话、空话、套话和口号式等年轻人难以接受的宣教方式,代之以更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理念,向观众娓娓道来,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尹 鸿

  《秀美人生》非常感人,非常有时代精神,这是一个牺牲的故事,但是更是一个秀美青春的故事,对人性的挖掘真实而准确,对于黄文秀这位年轻的时代楷模人物塑造十分成功。

  影片最大的特点是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动力,这是对扶贫主题最好的阐释。这种人物心理动力的表述,使得主人公跟村民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可信,有扎实的基础。

  影片摆脱了传统的情节剧的模式,以串联的事件构成,以人物为核心带动,选择的扶贫的案例非常有特点。扶贫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改变人的工作,电影这个主题表现得特别好。片中黄文秀不只是简单地解决村民的经济问题,而是鼓励他们转变思想和作风,激起心中对于生活的向往,从而找到脱贫之路。

  影片有比较强的生活气息,配音交叉运用了普通话和方言,形成了一个生动的群像。总而言之,《秀美人生》当属脱贫攻坚关键之年打造的优秀特色作品。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 吴冠平

  《秀美人生》让年轻人回到了英模题材影片的主人公序列中,年轻的英模构成该片重要的特色,这是这部片子最有特色的地方。有些事情总得有人去做,有些青春总得在遥远的乡村秀一秀,这句话很有感染力。

  从影片的艺术创作角度来讲,《秀美人生》应该属于经典的或者传统的英模现实主义创作的规定内进行的创作,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在一种共情式的体验中完成主题的表达。但同时,影片基于时代特征,通过一些情节冲突设计,也巧妙地呈现了在今天这个时代英模叙事所应该体现出来的某种复杂性。

  这个复杂性虽然现在没有答案,却让扶贫攻坚这件事情变得更有意义,更加艰难。可恰恰是这样艰难的事情,又让主人公的奉献担当显得更加有她的价值。

  中国影协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看电影》杂志主编 阿 郎

  中国的主旋律影片创作近年来赢得关注,《秀美人生》实现了主旋律和类型片的一次成功“嫁接”。看这部电影,我忘记了这是一部主旋律的电影、一部时代楷模的电影,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青春片,中国就是有这样一群年轻人用这样的方式去度过自己的青春,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样本。

  影片紧紧抓住中国人对这片土地的深爱,找到了人物之间独特的情感联结,演员对剧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塑造准确、深入,让人物鲜活了起来,让我们看到了人和人的关系、人和文化的关系,加之独特的广西景物和广西风土的介入,显得非常真实可信。

  《中国电影报》社长、《当代电影》主编 皇甫宜川

  《秀美人生》通过黄文秀的视角讲了三个故事,展示了中国乡村的面貌,也展示了当下脱贫事业的历史进程。演员们塑造的形象有着极强的代入感,给影片增加了不少感人的情感视角。

  整部影片既大气又细腻,在艺术创作基础上融入纪实成分,引导人们关注中国乡村、农民的命运,进而体悟扶贫事业重大的历史意义。

  《秀美人生》和之前类似的扶贫题材和英模题材有所不同,主人公从农村走出去又回去,她的情感体验有非常强的代入感,产生一种扶贫干部与个体命运的情感共振,最终从质朴的情感上完成全片诗意的升华。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