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文艺教育 > 文艺专题

书信中感受情动的澎湃

时间:2020-08-25 09:34:50 来源: 宁波日报 作者:郑从彦

  阅读艺术家之间的信札,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写信人所要表达的思想,而且还能将艺术史进行合理还原。《艺术家的书信集》一书从世界艺术史中精选出95封书信,写信人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大师达·芬奇到20世纪90年代的现代女性艺术家辛迪·雪曼,时间横跨长达500年。在艺术家所写的每一封信中,艺术的影子能够被轻而易举地发现。更有趣的是,当他们的个人行为被有机整合后,巧妙地构成了一部有趣的世界艺术史。

  艺术永远散发着最浓郁的人类气息,就算是当时最不起眼甚至最无聊的书信,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艺术研究的发展,也成为人类生动直观的记录。譬如书中收录有明代书法家王穉登、明末清初书画家朱耷的两封书信,尤其值得关注。王穉登在致友人的信中,提到自己雪天躺在冰冷的屋子里,全身发冷,无法找到创作的最佳状态:“积雪凝寒,拥衾闭户不能起,承索诗跋漫书数语,殊不称奈何。日来尊体想渐佳,甚悬甚悬也。鲫鱼六尾,奉将一芹。穉登力疾顿首。”寥寥数语,既表现艺术家创作生活的真实,又表现艺术在不经意间透出的真切:王穉登的书法“疏密有致”,虽被认为优雅,却缺乏力度和顿挫饱满之感。“八大山人”朱耷更有趣,竟然在给方士琯的信中抱怨自己便秘和尿潴留:“弟以前日大风,感冒风寒,大小便闭塞,至昨晚小便稍得涓滴,而未可安眠也。”尽管内容乏善可陈,可艺术家这种极为自然、私密的表现形式,放至今日,可以四字概之:见字如面。想必读者读罢,必然慨叹:朱耷着实有趣、有料、有个性。

  书信是写信人情感的外在体现,其感染力表面上取决于外部可感的事物与人际关系,可实际上决定这些外部特征的总归还是写信人自己的情感特征。众所周知,情感的特点是“动”,因此读这95封信,可以真切感受艺术家们的动情、动心、感动乃至激动。友情和亲情是信件永恒的主题,感动在这里从不缺席。当达利对好友保罗·艾吕雅说:“来吧,来吧!我们有很多问题可以一同探讨(交谈)。”当米开朗琪罗对侄子说:“关于娶妻成家,除了不要太计较嫁妆,因为钱财是身外之物,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你只需注重她的出身背景、健康状况,最重要的是秉性是否善良。”一字一句,动之以情;一点一滴,晓之以理。每一封情书都动人心魄,情真意切。弗里达·卡罗在给迭戈·里维拉的信中开门见山写道:“记住一旦你完成壁画,我们将会永远在一起,永不分开,没有争执或其他任何问题,留下的只有对彼此的爱慕。”这样直接的告白,怎能让迭戈不动心。罗丹显然不是天生的语言大师,却在给克洛岱尔的信中绞尽脑汁。这封信以“残忍的朋友”作为开头称谓,尝试从各个角度说服自己的梦中情人。“啊,我的女神,你是一朵解人意、存柔情、有智慧的花儿,亲爱的。我的至爱,让我跪在你美好的躯体前,拥抱你。”相信克洛岱尔在读到信的那一刻,她的心一定融化了。当然信件中还可以讨论工作事务,最常见的主题是“我的钱在哪里呢”。“讨钱”在艺术家眼里可是一件技术活,其难度一点也不亚于创作一件举世闻名的艺术品。伦勃朗·凡·莱茵与惠更斯的通信,就真实地再现了一位艺术家如何在合理表达不耐烦的同时,保持自尊与自持的场面。当然,更难的是要让收信人感动到心甘情愿为其准备好钱。

  本书以风烛残年的艺术家的书信收尾。托马斯·盖恩斯巴勒身患癌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激动不已回忆自己刚投身艺术时的画面:“很奇怪,在缠绵病榻之际,儿时的热情竟然历历在目,当时我第一次发现自己非常喜欢临摹荷兰风景画,于是每天画画一两个小时……”艺术家文字意脉的呈现、起伏、显隐,对应着其艺术生命的跌宕起伏。

  除了包罗万象的信件内容,书中的信件原图也非常珍贵。该书作者迈克尔·伯德从全球各地博物馆、档案馆中取得了信件的授权后,对原信件进行了高清影印,使得读者可以近距离观察信件的面貌。更有意思的是,不少艺术家还在书信中留下了随手之作。于是,当文字与绘画在书信中相遇,这封信俨然就变成了一件举世无双的艺术品。

  艺术家的生命是有限的,但艺术的生命是永恒的。书信的记忆依旧存在,艺术的传递仍在继续,内心的情动持续澎湃。(郑从彦)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