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新诗的本土意识与散发性思维
我是个军中的歌者。以我之见,在当下诗歌艺术的创作氛围里,军旅诗人集群是最具创新可能和爆发力的一支劲旅,也可称之为别动队。因此,如何在军旅诗歌中注入丰富的文化信息、时代信息和现实信息,是我们军旅诗人面临的最大挑战。
中国军旅诗有着悠远的文化渊源和丰厚的诗学传统。自《诗经》以降,在历史的天空里,优秀的军旅诗灿若星斗,夺人眼球。其中有许多星座,为浩瀚的诗之宇宙增添了光彩。千百年来,无数军旅诗名篇滋养培育着中国军人的文化品格,在当下新的时代,一大批军旅诗人继承优秀的军旅诗歌传统,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催人奋进的诗歌作品,在繁荣中国诗歌创作、满足军人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为其中一员,我引以自豪也怀有内疚。我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当了一辈子兵没打过几次像样的仗/写了一辈子诗没写出几句像样的诗”,这也算是对自己“才情”的一种哀叹吧。但我对中国新诗的前景仍看好,而且充满信心。中国新诗走过了百年历史,自胡适、徐志摩、郭沫若始,前赴后继的行者无数。如今,诗歌工作者更是成千上万,好诗层出不穷,已形成“高原”气候,“高峰”的出现也倚马可待。
自百年前新诗打破格律的约束脱颖而出,军旅新诗也一路走来,禀持着自身的本土意识,扎根于铁打的营盘,以流水般的接力方式、以攀爬云梯的精神攻坚克难,把军旅新诗的创作一步步推向新的高度。本土意识的坚守就是一种传承,这种传承并非守旧,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瞻望世界,特别是对西方一些现代诗观念、技巧,采用一种散发性的思维,学其所长、避其所短,在具象的连缀中叠加意象,使之更鲜活、更立体、更具诗的灵性。
这种本土意识与散发式思维的结合,造就了诸多军旅诗名篇佳作的诞生,一茬茬优秀的军旅诗人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百年新诗开拓者之一郭沫若就有过一段从军的经历,他自称“戎马书生”,其早期诗风的大气磅礴及阳刚之美,显然获益于中国的传统军旅诗歌。此后的艾青、臧克家的抗战诗,不仅承袭了中国军旅诗的传统,且吸收了外国诗的一些元素,令军旅新诗的意象更为葱茏和峭拔。
新中国成立之后,一批踏着硝烟走上诗坛的军旅诗人如李瑛、公刘等,成为军旅新诗的领军者。他们的诗明显受古边塞诗的影响,但在为诗的技艺上,大胆地吸纳了西方现代诗的某些技法,使中国军旅新诗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在他们的影响下,周涛、叶文福、雷抒雁等创作的一大批军旅优秀诗作,为新时期军旅诗的振兴作出了贡献。当下的一些军旅诗人承前启后,在传统军旅诗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技法更为新锐,出现了不少可圈可点之作。他们在关注现实的前提下,更大幅度地彰显自我,试图写出新一代军人的勇毅与血性。
在我看来,当下诗坛的热闹与沉寂,受文学创作碎片化时代诗歌的局限性影响颇大,军旅诗亦然。如何突破现实题材的外壳,化解生命表象的庸常,把眼光集中在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的大题材上,注意诗歌中潜意识层面的元素、可意会不可言表的元素,使之与时代合拍,与阅读者的心理合拍,或许是关键所在。
阿根廷的战士诗人胡安·赫尔曼对诗人与诗有一个评价:“靠写诗你掌握不了权力/挣不到钱/得不到女人的爱恋/但诗人依然还在写……”这是为什么?是诗人的天性还是宿命,是诗人的责任心还是自驱力使然?我觉得,是诗歌这一文学形式的魅力和诗人特有的禀赋,使得他们为了诗而“九死其犹未悔”,军旅诗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传统即根植于此。
英雄主义源自爱国主义,也是爱国主义的最高表现。我这里说的爱国主义,是《共产党宣言》所表述的那种爱国主义。我一直认为,《共产党宣言》是一部诗意表述的伟大宣言,并不是说将其分行即是诗,而是具备一种内在的诗性美。现在看来,只有从诗的角度,才能突破其时空局限,显示其真理的永恒性。所以说,诗人也要牢记自己的使命,不忘初衷。
诗歌高峰的攀登,需要对时代精神的精确把握。要有更深邃的思想理念、更娴熟的写作技艺、更持久的创造力和才情,而不仅仅是碎片式的、私密的个体抒情,须有宏大的诗意呈现才行。诗的经典性,只有在诗性的厚度与宽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出现,所谓厚积薄发。融媒体时代为经典诗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由于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也会湮没一些好的诗作,机遇与挑战并存。我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格言,真正的军旅好诗会“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有‘高原’缺‘高峰’”之说,切中了当前军旅诗歌的现状。我以为,“高原”与“高峰”的差距,是指诗的气象与格局上的差距,那些诗的高峰的攀登者与跋涉者如艾青、李瑛、雷抒雁等先贤已过世,寄望于年轻一代诗人们继续努力。诗是所有文学样式中最有可能被青年人“登顶”的,如雪莱、普希金、拜伦都是年纪轻轻便成为诗峰的“登顶者”。也许,诗最需要情感的“爆发力”,而年轻人无疑会占有优势,这与厚积薄发并不矛盾。诗人的积累与小说、散文家的积累不太一样,更多地依赖于才情的喷发。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优秀诗人辈出、经典诗歌涌现的时代,诗人们当有这种自信。但自信不是自负,需要在刻苦创新的实践中相互砥砺而前行,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