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文艺教育 > 文艺争鸣

黑龙江穆棱孤榆树村:红色文化滋养这片热土

时间:2020-10-30 09:50:22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郝迎灿

  核心阅读

  深山之中的孤榆树村,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搜集整理历史资料和物件、建设东北抗联密营教育基地、组织传承东北抗联精神培训……在黑龙江省穆棱市孤榆树村,东北抗联精神代代相传,红色旅游日益红火,乡村发展充满活力。

  两山东西耸立,中间河水静静流淌,全村340余户沿孤榆树沟铺排开去,这便是黑龙江省穆棱市下城子镇孤榆树村。“往北到市区要走40多公里,以前就窄窄一条泥土路,开车得颠簸一个半小时才能到。”村支书齐晓东说。

  地处偏远、山多地薄,年轻人纷纷走出大山谋生计。最多时,全村接近一半的户籍人口常年在外,孤榆树村一度有些沉寂,如何找到发展的路子?

  搜集整理历史资料

  深秋时节,木叶开始凋零,犹如调色板被打翻,黄一簇、绿一簇,山色缤纷。出了下城子镇,沿蜿蜒的山路穿行,汽车被包裹在浓烈的秋色当中。

  这条水泥路是前年修好的,可容旅游大巴通行。不过十几分钟,孤榆树村在望,此时暮色四合,几缕炊烟悠然飘荡。

  在这深山之中,东北抗联战士曾设立密营,以此为根据地对日军控制的据点、交通线进行破袭作战。“附近的山上还存留着当年抗联战士居住的地窨子,村里老人从里面发现的弹壳等物品也保存着。”齐晓东说。

  从2015年开始,穆棱市分批派遣党员干部到井冈山集中培训学习。“穆棱市是革命老区,而且在全国革命遗址普查调研时被确定为‘孤榆树抗日根据地遗址’,以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会是一个突破口。”齐晓东一面发动大伙搜集整理抗战时期的相关资料和老物件,一面向上级党委和政府争取支持。

  “经过中国抗联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等多方机构和专家考察论证,确定1932年到1940年间,孤榆树村是东北抗联第二、第四、第五军的密营地,是东北抗日联军在黑龙江活动的主要阵地。”穆棱市文广旅局局长刘泽海说。

  在2017年穆棱市元宵晚会上,孤榆树村文艺队60多名村民登场表演红色曲目,反响热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穆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褚建华曾多次去井冈山考察学习,“当时省内还没有专门的东北抗联精神教育培训基地,我们决定在孤榆树村建设东北抗联文化红色旅游景区。”

  建成抗联教育基地

  经过谋划建设,2017年9月,以“重走抗联路”为主题的东北抗联密营教育基地在孤榆树村全面落成开放,形成了重走抗联路景区、郝家大车店景区以及东北抗联第二、四、五军纪念馆等“八区一馆”格局。

  得益于红色旅游景区的建成,孤榆树村变了一番模样。“现在户户白墙黛瓦,院落干净整洁,路边栽树种花,村子成了一个大公园。”村医程文霞说,近两年,村子先后获得省级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黑龙江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

  实际运营过程中,下城子镇和孤榆树村集体共同组建孤榆树文化推广公司,借鉴井冈山的模式经验,为各类团体提供东北抗联精神集中培训。

  重走抗联路、上抗联历史课……穆棱市民主小学辅导员陈佳和团队来到孤榆树村接受了为期两天的集中培训,“沿着抗联战士当年的足迹,听专题讲座,在体验式教学、情景教学中感受红色历史,让我们对东北抗联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红色旅游带火了孤榆树村。“从基地开放到去年底,村里共接待培训团队310个、2.5万余人次,纯收入120多万元。”下城子镇党委书记金凤勇表示,“今年受疫情影响,没有接待团队游客,但前来参观的散客仍然不少,据粗略统计达3.2万余人次。”

  村里人气旺了,老百姓也跟着受益。46岁的付中丽种了大半辈子地,2018年6月应聘到文化推广公司做了一名讲解员,平时还在培训基地的餐厅做兼职,去年挣了1万多元。“做好这份工作,不能光靠死记硬背讲解词,我会把村里祖辈传下来的一些故事融入进去。能把红色文化和自己的家乡介绍给大家,我非常自豪。”

  随着游客量增多,孤榆树村鼓励大伙充分利用闲置民居打造特色农家乐,目前共建有家庭民宿10处,床位150个,餐饮日接待量达500人。村民冯启花家改造建成了一个家庭民宿,“一个房间一天收费150元,游客能自己做饭,院里还有小菜园,免费提供食材。”冯启花说,她去年赚了1.6万元。

  “从2016年到现在,已经有60多人返乡,在旅游、农业、服务业等领域从事经营服务,为孤榆树村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齐晓东说,全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5万元提高到了2.7万元。

  离开孤榆树,天已黑透,山风寒凉。回望小村,灯火点点,暖了夜归人。(本报记者 郝迎灿)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