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诗,让人震惊于她的疼痛
当地时间10月8日,瑞典文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以表彰她在文学上的成就。露易丝·格丽克获诺奖出乎很多人预料,她的作品集仅在四年前首度引进中国。2016年5月,世纪文景“沉默的经典”系列曾推出露易丝·格丽克《月光的合金》《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中译本,是其作品首度引进。
露易丝·格丽克1943年生于一个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1968年出版处女诗集《头生子》,至今著有十二本诗集和一本诗随笔集,遍获各种诗歌奖项,包括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界奖、美国诗人学院华莱士·斯蒂文斯奖、波林根奖等。
格丽克的诗长于对心理隐微之处的把握,早期作品具有很强的自传性,后来的作品则通过人神对质,以及对神话人物的心理分析,导向人的存在根本问题,爱、死亡、生命、毁灭。自《阿勒山》开始,她的每部诗集都是精巧的织体,可作为一首长诗或一部组诗。从《阿勒山》和《野鸢尾》开始,格丽克成了“必读的诗人”。
《月光的合金》收录了格丽克的四本诗集,《野鸢尾》(普利策诗歌奖)、《草场》、《新生》(《纽约客》诗歌图书奖)、《七个时期》(普利策诗歌奖短名单),均为成熟期的重要作品。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完整收录了格丽克的《阿弗尔诺》(新英格兰笔会奖)和《村居生活》(格林芬诗歌奖短名单)两本诗集;此外还有早期五本诗集的精选,涉及的诗集为《头生子》(美国诗歌学会诗人奖)、《沼泽地上的房屋》、《下降的形象》、《阿基里斯的胜利》(全国书评界奖)、《阿勒山》(国会图书馆丽贝卡·博比特全国诗歌奖)。
译者柳向阳在《月光的合金》译者序言中写道:
“最初读到格丽克,是震惊!仅仅两行,已经让我震惊——震惊于她的疼痛:
我要告诉你件事情:每天
人都在死亡。而这只是个开头。
露易丝·格丽克的诗像锥子扎人。扎在心上。她的诗作大多是关于死、生、爱、性,而死亡居于核心。经常像是宣言或论断,不容置疑。”
这与她的出生及家庭有关。格丽克出生于一个敬慕智力成就的家庭。格丽克降生的时候,迎接她的并不是家人的喜悦和期待。在她出生前七天,她的姐姐——她父母的第一个孩子不幸夭折了,这个悲剧沉重地打击了整个家庭。尽管格丽克之后又有了一个妹妹,但这一创伤在此后多年,犹如一片无法驱散的阴云笼罩着她的生活。
她在随笔《诗人之教育》一文中讲到家庭情况及早年经历。她的祖父是匈牙利犹太人,移民到美国后开杂货铺谋生,但几个女儿都读了大学;唯一的儿子,也就是格丽克的父亲,拒绝上学,想当作家。但后来放弃了写作的梦想,投身商业,相当成功。在她的记忆里,父亲轻松、机智,最拿手的是贞德的故事,“但最后的火刑部分省略了”。少女贞德的英雄形象显然激起了一个女孩的伟大梦想,贞德不幸牺牲的经历也在她幼小心灵里投下了死亡的阴影。格丽克的母亲毕业于名媛辈出的卫斯理女子学院(与宋氏三姐妹、希拉里·克林顿等伟大女性是校友),尤其尊重创造性天赋,对两个女儿悉心教育,对她们的每一种天赋都加以鼓励,及时赞扬她的写作。格丽克很早就展露了诗歌天赋,并且对诗歌创作野心勃勃。
她在一次采访时回忆,小时候她的奶奶经常随身携带一本诗集,她还能记得自己在四五岁的时候读过威廉·布莱克的诗《黑人小男孩》,还有莎士比亚戏剧《辛白林》里的选段;从幼年时起,她的父母就鼓励她写作,他们甚至会把她写的诗打印出来进行点评。在随笔《诗歌教育》中,她说童年时代的她,自认为是威廉·布莱克、叶芝、济慈和艾略特的传人。在这样一个崇尚智力活动和艺术创作的家庭里成长,露易丝·格丽克本该度过一个自由发展天赋的快乐童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受到如此家庭的影响,格丽克患有厌食症并十分严重,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接受心理治疗。1980年她在佛蒙特州的小屋遭遇了一场大火,被焚烧殆尽。1985年,她又一次遭遇了死亡的打击——她的父亲去世了。她在这一年所写的一篇随笔里说自己是一个“梦中人和观看者”,是一个“沉迷于丧失”的作者,“二十年来等待着忍受无法逃避的丧失”。1990年出版的《阿勒山》和1992年的《野鸢尾》里都有寄托对父亲哀思的作品。其中《野鸢尾》获得1993年普利策诗歌奖,将诗人的声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部诗集一直是格丽克最为奇特、传阅最广的作品。
作为格丽克两本诗集的中文译者,柳向阳称他与格丽克一直通过邮件沟通联系,2007年,柳向阳曾向格丽克提出出版中文诗选的建议,格丽克则希望自己的诗集能被一本本完整地翻译出版而不是被编成“诗选”。在诗集的代译序中,柳向阳写下了自己与格丽克沟通交流的感受——“实际上,她也一直有意地抹去诗歌作品以外的东西,抹去现实生活中的作者对读者阅读作品时可能的影响,而且愈来愈决绝。比如,除了1995年早期四本诗集合订出版时她写过一页简短的‘作者说明’外,她的诗集都是只有诗作,没有前言、后记之类的文字——就是这个简短的‘作者说明’,在我们准备中文版过程中,她也特意提出不要收入。译者曾希望她为中文读者写几句话,也被谢绝了;她说她对这本书的唯一贡献,就是她的诗作。”(曲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