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沈丘:“送”“种”结合 文化扶贫惠万家
盛夏时节,走进河南省沈丘县李寨村“支前军粮作坊”,十几个人正热火朝天地分拣、包装粮食,他们中有妇女、老头还有残障人士。
“为啥叫支前军粮?是因为曾经有三位红军战士在李寨牺牲。我们把农产品与红色精神结合起来,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组织干活的该村村主任李鹏辉介绍,解放战争时期,李寨村一度是国共两党交战的“拉锯”地带,至今保留有烈士井。该村深入挖掘红色历史故事,重修了烈士井,重塑了先烈英雄碑,绘制了7400平米的文化墙,通过弘扬红色文化传递拼博奋进的精神力量。
在李寨村主干道一侧的路灯灯杆上,悬挂着一面面彩色路标,上面分别展示着“优秀党员”“创业标兵”“帮扶模范”“最美村民”的照片和事迹。“他们都是评选出来的先进典型,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有助于引导群众见贤思齐,鼓起干劲脱贫致富。”李鹏辉说。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沈丘县以“文化引领群众、文化服务群众、文化助力群众脱贫”为目标,通过“送文化给百姓”“种文化在基层”聚人心、鼓干劲,提振群众脱贫致富的士气,将文化“软实力”变成群众脱贫致富的“硬支撑”。
走进该县卞路口乡前营子村文化活动中心,记者看到,阅览室里有人在读书、书画室里有人在练字、文体室里有人在下棋、活动室里乒乓球爱好者正在一决高下。“每天文化广场上最热闹,大伙聚在一起上打球、健身,晚上跳广场舞同,乐子多了去了!县里文艺小分队常来演出,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大伙爱听爱看,可尽兴了!”正在广场上练太极的张大爷乐呵呵地说。
据悉,该县已建成22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52处村级文化广场。文化广场上戏台、活动室、体育器材等一应俱全,每个村都根据本村的文化特色成立了腰鼓队、广场舞蹈队、业余剧团等文艺团队,并设置有红色网吧、农家书屋等配套设施。
该县卞路口乡王庄村的王冬梅最常去的就是农家书屋。通过查阅农业书籍,了解致富信息,她从中学到了不少农业技术和方法。今年,她种植的土豆、西红柿等经济作物,亩产比往年翻了一倍,“一年能挣3万多,脱贫不是目标,俺还要早点奔小康呢!”
该县白集镇刘楼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后,开设了农业讲堂,定期聘请农牧专家来为村民讲授种植、畜牧的专业知识,提供专业经验,不仅为本镇村民的脱贫致富提供了帮助,还吸引了邻乡村民前来听课学习。
在文化中心道路一侧的宣传栏上,黄底红字的“移风易俗七字歌”引人贮足:“铺张浪费风气偏,教育引导走在前。党员干部树标杆,村规民约户户签。成立红白理事会,婚丧嫁娶都从简……”刚走出农业讲堂的群众告诉记者:“现在红事新办、白事简办、小事不办在俺村已深入人心,大伙愿意把时间用在学习农业技术上、把钱花在孩子的教育上,支持扩建留守儿童之家,改善办学条件……”
既“送文化”又“种文化”,目前,该县558个村已基本实现“歌舞有场所、学习有书屋、文艺送下乡、网络村村通”的文化目标。通过文化下乡“扶志”“扶智”,不仅“富”了群众的脑瓜子,更“富”了群众的钱袋子,推动乡风文明与脱贫致富齐头并进,将“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真正落到了实处。(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胜昔 通讯员 黄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