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文艺教育 > 文艺争鸣

开封市博物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特别活动

时间:2020-06-15 10:55:12 来源: 光明网 作者:蔡瑞勇 王晓玲

  2020年6月13日是我国第15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了进一步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开封市文广旅局主办,开封市博物馆承办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传统颜色制作技艺挖掘恢复”新闻发布会,于下午三点半,在开封市博物馆中意湖馆区举行。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彭恒礼,河南省非遗专家组成员、海燕出版社原副总编辑乔台山,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魏培仕,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一级调研员何伟,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调研员丁卫卫,开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丰德勇,开封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沙旭升,河南大学教授刘坤太,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艺术学院院长赵维平,开封大学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魏跃进,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陈志娟,开封美术馆馆长魏吉安,开封市博物馆馆长曾广庆等领导和嘉宾共同出席此次遗产日特别活动。

微信图片_20200614094358

  (发布会现场)

  发布会邀请了开封市朱仙镇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郭太运老先生,为大家现场揭秘传统古法如何炼制颜色。郭老师出生于1925年,今年已96岁高龄,他是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被喻为“年画泰斗”。13岁入行,在朱仙镇木版年画名店“云记”当学徒,期间系统学习了画稿、刻板、印刷等几十道传统技术,在此后倾尽毕生心力守护、传承着这一经典民艺。

微信图片_20200614094403

  (郭太运)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兴于唐,盛于宋,它伴随着北宋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而诞生。它洒脱不俗,纯朴健美,寄托着平民百姓美好的理想和愿望,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2006年,列入我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颜色制作非常讲究,它是经过一代代年画艺人的不断实践创造出来的。颜色的原料多取自天然植物、中药材和部分矿物质,经过复杂的工序,精心炮制而成,这也是它与其他年画的不同之处。木版年画颜色的种类不多, 但色泽艳丽、浑厚古朴, 给人的感觉是鲜亮但不落俗、沉着而不暗晦。而且不脱色、不退色,防虫防腐、耐晒耐放,存放时间越长色彩越艳丽。今天,掌握这种古法炼色的年画匠人仅有郭太运老师一位。此次发布会采取线上云直播的形式,开博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能够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让更多的人关注、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发展中来。

微信图片_20200614094411

  (郭老师及其三位弟子 左起:谷莉 郑海涛  蔡瑞勇)

  开封市博物馆馆长曾广庆在发布词中说,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继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2004年,开封市博物馆成立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保护中心,聘请郭太运先生担任专家,以师带徒,传授年画制作技艺。近年来,在郭先生的亲自带领下,工作团队经过反复试验,利用槐米、广丹、铜绿、紫葵花、苏木等原料,通过浸泡、漂洗、熬制、过滤等多道工序,现已成功恢复了朱仙镇木版年画传统颜色的制作技艺。

微信图片_20200614094425

  (郭老师利用古法炼制的颜料现场展示套色技术)

  今天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们正式对外发布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一是,希望彰显年画的古老技艺,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二是,真心希望社会各界继续关注、支持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保护与发展。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原地区厚重文化的体现,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郭太运先生与开封市博物馆辛勤探索的成果。

微信图片_20200614094439

  (社教部讲解员徐航、张梦莹进行年画直播讲解)

  2020年遗产日,我们在开封市博物馆与“颜色”相遇。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云”讲故事,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公众间的距离。此次直播,共有17.2万网友在线观看了云发布会,大家竞相为这位倾尽毕生精力守护木版年画的世纪老人打call,为中国了不起的传统文化打call。国艺自此又多了一种新的“打开方式”,开博也相信,这些优秀而又珍贵的历史遗存,一定会在大众的自发参与下,焕发出更多新的活力。(蔡瑞勇 王晓玲)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