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批评的兴起与实践路径
随着现代科学发展与专业分工的日益精细,创作与批评曾出现一定程度的断裂与分化。当下,这种状况有所改观,二者显出合流趋势。作家从事批评与批评家从事创作,看似“不务正业”,实为时代需要与当下文学发展的一种内在诉求。
从字面意义看,作家批评含义有三,即关于作家及作品的批评、作家的文学批评、关于作家文学批评的批评。第一层和第三层是就广义而言,第二层为狭义所指。仅从狭义的角度与批评内容来看,作家批评又可分为三种:一是对作家或作品的评读,二是为他人的作品作序,三是漫谈文学创作。但在实践运用中,作家批评实际所指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确定。当然,如此说并不代表作家批评没有相对确切的意旨。在众多相关讨论中,法国现代批评家蒂博代的观点颇具代表性。
蒂博代在《六说文学批评》中依据主体将文学批评分为三类:自发的批评、职业的批评和大师的批评。其中,大师的批评即由作家自己进行的批评。《辞海》对“作家”的解释为“泛指文学创作者”。顺言之,作家批评泛指文学创作者作出的文学批评。不过,也不能由此就判定只有文学创作者作出的文学批评才是严格意义上的作家批评。这就涉及作家批评的另一限定因素,即艺术特征与品格。
众所周知,批评主体的身份、职业等差异必然造成批评意识、认知方式、话语形态及实践路径等方面的区别,文学批评也由此呈现相异的特征与不同的品格。相对于职业批评而言,作家批评重传达艺术感受而轻理论演绎,重直觉感悟而轻逻辑分析,常常表现出形象性、现场性、直觉性等审美特征,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判定作家批评仅以批评者的身份与职业为依据远远不够,还需参照批评文本是否具备上述审美特征及艺术品格。换言之,作家批评并非单指“文学创作者”所作的批评,只要符合上述类型特征的批评,皆可被称为作家批评。
从根本上讲,批评也是一种创作。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来看,创作与批评没有明显的分野,伟大的作家大多也是伟大的批评家。但随着西方文学理论与思潮的译介,文学批评越来越系统化和学科化,加之学院批评兴起,作家批评的锋芒逐渐消隐。21世纪以来,作家批评复呈燎原之势。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除批评乃创作的应有之义外,更深层的原因应是职业批评家的批评与作家的创作实践之间存在不可消弭的差异。
新时期以降,部分文学批评出现过度理论化、概念化与模式化等问题,有些批评沉溺于知识系统的阐释演绎而忽视文本的审美鉴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学批评的发展。有的文学批评远离社会现实,批评主体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情怀相对淡化,导致批评阐释逐渐孱弱。有的文学批评偏离文学文本,无法对文本作出有效的评价判断,也无法对作家创作形成有效反馈,更不能增进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致使文学批评的中介功能部分退化。有的文学批评不能直面文本与文学现场,而热衷于批评方法的创新或在应用中验证其有效性,使文学文本逐渐沦为理论的注脚。这一切都为作家批评的“复活”与“重生”提供了机遇。
当下的作家批评,可谓风生水起、热闹非凡。不少作家纷纷进驻高校,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文学创作与批评,出现了一大批深受读者喜爱的批评成果。如王安忆的《小说家的十三堂课》、马原的《阅读大师》、阎连科的《发现小说》、毕飞宇的《小说课》《小说生活》等。综合来看,这些作家批评主要呈现出以下一些特征。
第一,反理论化的批评倾向。作家批评既不从理论出发也不服膺于某种理论,而以创作经验与生命体验为基础,以直觉感悟的方式深入文本,阐释与挖掘其中的形象性和情感性意蕴。他们深谙创作的艰辛与甘苦,深知文本的“出彩”与“不足”之处,但不愿从理论层面进行说明,只是近乎本能地直面文本,感知文本的魅力。他们对先验的批评方法、概念及理论体系有着自觉的规避意识,在话语形态上呈现出反理论化的批评倾向。
第二,重述式的创作补写。作家批评者因其独特的人生阅历与敏锐的艺术触觉更易于走进文本与特定情境之中,洞察文本的“出彩”之处与“旁白”之点,以感同身受的创作与批评意识重返作家创作现场,重现作家凝思过程。他们擅于顺从文本的叙事逻辑,窥见文本隐匿的“空白”之处,将之客观还原并沿其伏脉予以补写。这是一个“发现”与“补写”的过程,也是作家批评常见的借他山之石以攻玉的解读策略,看似“六经注我”,实乃“我注六经”,是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可以说,正是“补写”过程中充溢的作家与作家之间在创作经验、生活感受及文学观念上的冲撞与砥砺,触发了读者的阅读感知,使之沉醉其间并体验审美快感。
第三,文本细读与及物的审美表达。从作家批评的实践可知,文本细读是其开展批评的首要前提,无论是“创作谈”“读书笔记”,或是“课堂讲义”,莫不如此。如毕飞宇在《小说课》中对《红楼梦》物什细节描摹的分析,对《水浒传》“风”“雪”叙事逻辑的推演等。此外,他们以自身的感悟与切身体验把握文学作品,以文学批评阐发自己独特的洞见,表达对社会、人生及现实的认知。这种洞见与认知不是凭空抽象出来的,不是脱离文学单独存在的自说自话,而是创作实践与审美对象相互激荡之后的精神升华,具有强烈现实意义。
综上而言,作家批评者执着于文学文本与创作经验,以迥异于职业批评家的视角与切入点,传达其在文本阅读中的切身感受与审美体验。在部分文学批评逐渐远离、隔膜文学的当下,无疑给文学研究注入了一股甘冽的清泉,为批评话语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经验。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当代河南作家的区域文学经验研究”(2019BWX01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