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文艺教育 > 文艺科技

岛城民间剧团 戏韵悠长

时间:2020-12-07 10:03:24 来源: 青岛晚报 作者:贾小飞

  来一段柳腔《夸崂山》,唱唱崂山村里人的自豪感;唱一出吕剧《樱桃熟了》,看村干部帮助果农渡难关……自9月12日至11月26日,历时一个多月山东省第三届农民戏剧展演月暨青岛市首届农民艺术节戏剧展演活动,全面展示了岛城农民剧团的新风貌。这些优秀的民间剧团,表演内容丰富,各具特色。既有优秀传统折子戏,又有反映邻里和睦、抗击疫情、土地风波、脱贫攻坚、移风易俗等接地气的创作小戏。

  “通过全市农民戏剧展演这样一个大的平台,不仅是为各地剧团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更是体现了在政府主导下的一个示范引领作用,也是新时期以来农民戏剧繁荣发展的成果展示。 ”青岛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迟涛表示,民间剧团的传承、发展与提高是中国戏曲得以源远流长的重要基石,是广大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展演,展示了岛城农民戏剧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根据当下社会生活进行改革创作,让戏曲在田间地头余韵悠长。

  展示岛城民间剧团力量

  2016年青岛市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共统计剧团118个,其中有6个团体演出两种剧目以上,所以按剧种统计共计125个。除了6个国有团体,1个改制转企团体,其余都是民营、民间团体。其中柳腔剧团最多有61个,其次是茂腔、吕剧、京剧,还有皮影戏、木偶戏以及越剧。这些民间剧团,散落在各个区市的大小舞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山东省第三届农民戏剧展演月暨青岛市首届农民艺术节戏剧展演活动,在完成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给岛城的民间剧团有了集体展示的机会。

  这些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村生态环境的逐步向好,广大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加之随着各级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投入的不断完善,各地农村涌现出了一大批民间剧团,它们利用农闲时节,一方面排演当地老百姓所喜爱的传统剧目,一方面创作排演宣传党的政策和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反映邻里乡亲思想、生产、生活的小戏,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极大丰富了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除专业剧团文化下乡演出之外的又一支蓬勃的生力军。迟涛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办展演活动,可谓恰逢其时。

  在这场展演中,可以看出京剧、吕剧、茂腔、柳腔等剧种的民间剧团近些年来的发展成就,“发现扶持优秀农民剧团,进行评比表彰奖励,鼓励展演原创性作品,推出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戏剧作品。 ”迟涛介绍,展演活动在胶州市、即墨区、西海岸新区、城阳区、莱西市、平度市等六个分会场同时进行,最大范围内让更多民间剧团有展示的平台。一个多月以来,农民艺术节戏剧展演活动共进行10个场次的演出,近2万人观看演出。

  唱响乡村美好生活

  展演平台上只是戏曲魅力的展示,而这些戏曲的余韵,在各个村子社区,绽放着美好生活之花。平度市是岛城民间剧团特别活跃的地区,平度剧协常务副主席夏子伟介绍,戏剧家协会章程里有规定:不孝敬父母公婆、家庭不和谐、邻里不团结,都不能入会。“大家对剧协会员都有很好的印象,会员村庄生活和谐。”剧协分会设在镇处,俱乐部设在村庄。自上而下,形成了一支宣传精神文明的生力军。

  平度剧协组织了52个剧团、56家俱乐部,活跃演出京剧、吕剧、柳腔、茂腔、地瓜戏等多个戏曲剧种。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平度的戏曲事业发展蒸蒸日上。 “夏子伟说,平度的剧团很接地气,根据当下观众的欣赏习惯,不断创作新作品。 “演出的时间也是服务村民。 ”很多演员都是中午扮上演唱,给午休的农民提供戏曲表演,一个多小时的演出之后,演员们脱下戏服,跟观众一起又奔向地头继续干农活。“扛着锄头下地,放下锄头唱戏。不高档但是接地气。”在平度的田间地头经常看到演出,台上台下都是乐呵呵,夏子伟总结“吹拉弹唱,吹来满面春风,拉走烦恼愁情,弹出神仙美曲,唱我潇洒人生。 ”

  峪夼村是有着近百年柳腔传统的村子,男女老少家家户户都能唱上几句。 98岁的李元岱老人是村子里第一代正式唱柳腔的演员,在他的记忆中,当年村子里有一位聪慧的“戏母子”,四处听戏学戏,回到村里就一句一句教大家唱戏,慢慢在村子里培养出一批能唱戏的演员。 “解放前,村子里就有一个戏曲‘同乐会’,我们胸前别着标志,到周边的村里演出。 ”峪夼村的柳腔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唱出了名气,“在周边村子演出,当地村民都把我们的箱子藏起来,不让我们回家,第二天好接着演。”经过年代的洗礼,峪夼村的柳腔发展也曾中断过,“近些年来,文化馆给我们村里很多支持。”峪夼村柳腔剧团团长李忠敏说,目前剧团有十七八个演员,每周固定排练三次。在村里搭建的板房里,崭新的服饰与乐器,让团里的演员们唱得更加来劲儿。 “老唱腔新青年不喜欢,需要推陈出新。”困扰李忠敏的还有演员的老龄化,“怎样让年轻人加入剧团是个问题。 ”他介绍,目前观众有很多年轻人,但是学唱戏的几乎没有。 “唱戏让人身体健康,听戏让年轻人不走歪路。 ”李忠敏说,村子里的舞台还要继续,柳腔,也要坚持唱下去。

  助推民间剧团发展

  民间剧团是戏剧行业最基础的细胞,尤其是农村的民间剧团,虽然因为战乱、灾荒、大的历史变革等因素影响,几起几落,甚至销声匿迹,但是传承从未中断,一旦生活稳定,便如雨后春笋,蓬勃而生;由于地处农村,受商业化影响很小,他们较好地保留了传统地方小戏在音乐、唱词的原汁原味,在今天看来,也更具有了活化石的意义。迟涛认为,民间剧团根据身边的生活创作的作品,虽然从专业角度看,还需要修改提高,但他们对农村生活矛盾点的把握、鲜明的人物个性、语言和情节所具有的浓浓的乡土气息,“不是坐在书斋里的剧作家所能写出来的,这次展演我们就发现了一些很好的小戏苗子。 ”

  迟涛表示,今后剧协也要着力助推民间剧团的发展,根据他们的水平和条件为剧团举办不同内容的培训活动。 “下一步,青岛市戏剧家协会将继续推动文艺精品创作,加大文化惠民力度,让更多喜爱戏剧艺术的新鲜血液注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贾小飞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