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文艺教育 > 文艺科技

制度保障“以美育人”

时间:2020-11-19 10:25:39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作者:李洋

  作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洋

  美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立德树人、实现培根铸魂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进行了系统安排和明确部署,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统领,构建新时代学校美育目标体系。

  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重要工作,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以立德树人目标为统领,有序推进一体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新时代学校美育建设应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融入美育体系,找准新时代学校美育一体化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立德树人总目标统领下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校美育的具体目标设定。《意见》要求,学前教育阶段重在“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心灵和懂得珍惜美好事物”,义务教育阶段重在“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高中阶段重在“丰富审美体验,开阔人文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高等教育阶段重在“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重在“强化艺术实践,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样的安排,可以确保在遵循各学段特点、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立德树人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路对各学段、各类型学校的美育目标进行阶段性、多样化设计。

  以协同育人为抓手,拓展新时代学校美育实施路径。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需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价值和功效。通过构建学科横向融合、学段纵向衔接、资源内外统筹的开放性、立体化的美育育人体系,拓展美育工作的途径和渠道,提升美育的整体育人效果。

  首先,加强学科横向融合,构建跨学科美育实施体系。一方面促进美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协同,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互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美育资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例如,在美术、音乐等艺术类课程中创设多样化审美教学情境,让学生从不同学科视角感受文化艺术、接受人文熏陶。另一方面加强美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协同。通过宣传和培训活动引导各学科教师深刻认识美育工作的价值,通过考核和评估机制激励教师挖掘和运用美育资源,实现跨学科的美育一体化建设。

  其次,加强学段纵向衔接,构建跨学段美育实施体系。一是要强化大中小学美育课程建设的相互协同,打破课程体系的条块分割,促进各学段美育课程在目标、内容、方法上的连续性、衔接性和递进性。结合《意见》,美育课程可设置如下:学前教育阶段主要开展艺术游戏活动;义务教育阶段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设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课程;高中阶段开设多样化艺术课程;高等教育阶段开设公共艺术课程。二是要加强大中小学美育教材一体化建设,注重不同学段美育教材纵向衔接。例如,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线,结合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认知水平及课程目标要求,编制各具特色又有机衔接的美育教材。三是要促进大中小学美育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提升美育教师对于跨学段美育实施体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构建跨学段的美育教师培养体系,加强不同学段美育教师间的沟通和融合,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美育素养。

  最后,加强资源内外统筹,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美育实施体系。新时代学校美育的一体化建设要重视学校、家长、社会等在内的多元主体参与,坚持校内与校外、课堂主阵地与课外实践活动相互协同,拓展教学空间,挖掘内外资源,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有效合作和协同美育模式。例如,充分利用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文化遗产、名胜古迹等丰厚资源,创建富有地方特色的美育校本课程,开展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加强学校美育与区域人文的有效链接;在美育教师队伍建设上,可以借助校外力量。依据《意见》要求,可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为师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美育资源,激发美育教学的活力和生命力。

  以综合评价为导向,创设美育评价机制。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还需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导向作用,坚决破除唯考试、唯分数的顽瘴痼疾,采用发展性评价、多元化评价等综合评价方式,建立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的一体化评价机制。

  首先,利用发展性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形成艺术爱好、增强艺术素养。从目前国内大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的现状来看,测评标准的制定主要以教材中的可测内容为主,评价重心在于艺术学科的终结性表现上,缺乏对学生艺术素养的过程性与形成性评价。对此,可以结合各学段美育课程标准,明确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目标、成长目标、测评标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手段,为每名学生建立艺术素质成长档案袋,实施学生阶梯性成长跟踪评价,有助于了解和诊断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素养水平,引导学生提升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其次,采用多元化评价模式,打造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美育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在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应围绕学生艺术素质进行多角度、立体化的监测。例如,从基础指标、发展指标、学业指标三个维度出发,把学生参与校内外艺术活动情况、艺术学习态度、艺术欣赏能力、艺术知识运用、艺术特长等方面纳入艺术素质测评内容;构建由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伴互评组成的多元评价体系,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美育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为有效落实学校美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大任务提供重要保障。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