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志+扶智 扶贫“心”动能
作者: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 夏静雷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关系,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组织、引导和支持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
知识扶贫是通过加强对城乡基层贫困群众的基础、专业和心理等知识教育,逐渐提升城乡基层贫困群众自身的生产和生活本领与能力,增强城乡基层贫困群众“造血”功能为宗旨,扶心扶志扶智摆脱贫困。新时代帮助基层群体脱贫致富关键在于知识扶贫,这可以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通过掌握劳动技能和提高再就业能力从而真正脱贫致富。
◆ 将教育扶贫转化为基层群众脱贫的关键要素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要帮助城乡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有效阻断城乡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代际传递现象。强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实施每个阶段学生营养的改善计划,推进“互联网+”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
完善城乡青少年辍学保学的动态监测机制,开展扶贫助学等实现家庭脱贫的教育活动,确保适龄、留守和辍学贫困孩子上学复学。以社团组织等将农村普通话推广与义务教育支教相结合,强化不同民族、地区和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商贸往来,通过致富知识和技能改变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命运。
◆ 将文化扶贫转化为基层群众脱贫的精神素养
深入对城乡基层贫困群众进行文化扶贫调研,革除城乡基层贫困群众守旧、迂腐等落后观念,以文化扶贫提升基层贫困群众的精神道德素养。投资建设文化书屋、健身广场等公共基础文化设施,定期举办娱乐健身、节日民俗、经典读物等文化活动,弘扬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等美好生活追求。
灵活运用文艺汇演、知识竞赛、法律讲堂等多种形式,宣传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文化价值理念,树立和宣传基层群众道德模范示范与精神文化引领作用。传承弘扬老少边穷等地区的特色民族文化,运用互联网手段传承民俗文化,整理和保护相关红色记忆、民族记忆等珍贵史料和素材,开发当地特色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经济。
◆ 将职业技能转化为基层群众脱贫的就业能力
因人而异和按需配菜对贫困人口进行技能培训,按照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和量体裁衣,例如海南创新“电视+夜校+热线”技能培训的扶贫模式,畅通贫苦户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渠道、法律知识和种养科技。办好广播及函授学校等职业技能教育的减贫脱贫门路,多渠道、多层次和多形式举办各种短期技术培训班,加强各地科技人员对乡村家畜家禽疫情防治工作。
要有序引导流动青年人才依靠扶贫产业孵化园创新创业,强化待业毕业生、闲散人员和复转军人等职业技能培训。针对贫困家庭妇女开展服装等短期集中的技术培训,鼓励他们进入本地的扶贫产业车间等就近就地就业,解决就业稳定、增收致富和照顾家庭老人子女等矛盾。强化城乡家政服务等实用性技能的职业培训力度,全面帮助其扶贫脱贫致富和提升社会竞争能力。
◆ 将网络扶贫转化为基层群众脱贫的重要基础
互联网应用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网络扶贫助力基层群众脱贫攻坚战,网络购物、网络公益等互联网服务在实现农民增收,带动广大网民参与脱贫攻坚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2020年底前,要全面完成和巩固提升《网络扶贫行动计划》目标任务,我国贫困村宽带比例达到99%,远程医疗覆盖所有贫困县,“互联网+教育”显著增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要积极开拓网络扶贫信息惠民服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做好贫困地区疫情防控,构建起人人参与的网络扶贫大格局。
集中力量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全面完成剩余网络扶贫行动任务,坚决打赢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战。扎实开展网络扶贫深度行活动,动员更多资源和力量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开展网络促进稳边富民行动,带动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持续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支持力度,积极引导政策性银行加大对网络扶贫项目的支持,扎实推进一批网络扶贫项目。要优先帮扶特殊贫困群体,巩固提升网络扶贫工程成效,建立健全网络扶贫的长效机制。
此外,还要将创新理论与科普知识课堂搬到寻常百姓家,要将产业扶贫转化为基层群众脱贫的增收渠道,要将扶志扶智转化为基层群众脱贫的关键举措。要注意解决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激励贫困群众立志气,教育贫困群众卖力气,帮助贫困群众强底气。针对基层贫困群众知识技能和科技水平不高,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基层贫困群众就业能力,着力培育新型城镇社区居民和新时代乡村职业农民。疫情期间创新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渠道,完善新型农民技能培训与科技对接力度,实现青壮年劳动力与本地产业链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