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文艺教育 > 文艺科技

“爱不孤读”计划“云”启动接力直播赋能“悦读”生活

时间:2020-04-26 11:17:50 来源: 中国作家网 作者:杜佳

  中华文学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鲍坚,中国平安董事会秘书兼品牌总监盛瑞生在线上共启“爱不孤读”计划 活动主办方供图

  4月23日,适逢第25个世界读书日之际,由平安公益基金会联合中华文学基金会共同发起的“爱不孤读——青少年文学素养提升计划”通过在中国作家网、中国平安官方抖音号等平台线上直播的形式正式启动。

  中华文学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鲍坚,中国平安董事会秘书兼品牌总监盛瑞生在启动仪式上致辞。鲍坚表示,中华文学基金会是国家级公益基金会,致力于繁荣文学发展,鼓励大众阅读。与中国平安联合打造的 “爱不孤读——青少年文学素养提升计划”倡导并践行“快乐读书”的理念,通过这次活动,希望唤起大众对读书的热爱,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甚至生存方式。 盛瑞生谈到,“爱”是人类的本能,是将人与人连接起来的最牢固纽带;而“不孤读”,则是公益项目的初心,希望借由文学的力量,打破地域的限制,在文化名家与城市、乡村青少年之间架起一座共读共通的桥梁,传递爱心、传播知识、传承文化。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小说家弋舟,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得者、动物小说名家沈石溪,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诗人李元胜先后讲授了首堂线上精品文学课程,以新颖的接力直播与热心网友连线互动。

  弋舟在直播中分享了他和儿子一同探访空巢老人,调查这个特殊群体生存状态的经历。因为这次直播主题的题眼之一是“孤独”,虽然调查中面对空巢老人的“孤独”和直播主题中的“孤读”(一个人的阅读)内涵不同,但两者在很大程度上都指向人类的精神生活。弋舟认为,文学除了轻松、愉悦的向度之外,也对现实生活和人类的精神磨难保持着高度的关注,而文学的这一向度具体到非虚构性的书写中显得特别有力量。他带着儿子,一个未成年的男孩,去面对一个又一个垂暮老人的动机和愿望时,行为本身早已不是单纯的采访,而是经历了一次无需言辞的生命教育。弋舟认为,生命体验和生命教育经过文学的转化将会更有效地作用于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恰恰是文学,在貌似不可互相理解的世界当中,建立起一座又一座精神的、心灵的桥梁,让我们通过他人看到自己,通过他人理解世界,理解生命。”

  沈石溪分享的故事来源于他以第一人称书写的短篇小说集《白狼》,这些今天听起来仍然惊心动魄、令人叹惋的故事,大部分是他年轻时在云南西双版纳生活的真实体验。在西双版纳这个神奇瑰丽的动植物王国,沈石溪有机会跟老鼠、羚羊等动物亲密接触,目睹它们的生命过程,见证它们与同类、与人类之间发生的联系。这些珍贵的体验不但为他提供了写作的素材,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自然观,“动物也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灵性。在其他生命个体面前,希望人类能够逐渐反思和转变对待生命的态度,常存敬畏。”

  20年的野外行走为李元胜的写作注入了不一样的精气神。起初他认为行走与写作像他生活中的两道平行线,是互不相干的两件事,也不会发生交接。而六七年前,他无意中发现自己的诗歌都与在自然中的见闻有关,甚至于一些诗歌中运用的句式也来自于野外行走的感受。从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在不自觉中养成了和别人不同的写作习惯起,便更自觉地到野外去寻找新的经验,“换一种方式写”。

  “黄河转弯的印象”、“蛇行蜿蜒的轨迹”……野外行走中触动他的自然形态和陌生经验越来越多地积累起来,在语言、结构上影响着他的写作,“我们的世界中仅存的自然已经很小,所以我们经常忽略它们。但是它们和我们一样,都是宇宙中的精华。即使面对最小的物种,集合人类所有的知识都不可能完全阐述它的完整性。某种意义上诗歌应该补充上最缺失的一环,承担阐述一个简单或者复杂生命完整性的任务。”

  三位作家的接力直播得到了网友们的热情响应。在互动环节,作家不仅连线网友对“亲子阅读”、“阅读文本的选择”等提问作出解答,大家还就“文学对爱的阐释”、“文学对生命本质的探寻”、“阅读的意义”等话题展开讨论。

  直播开始不久,网友踊跃在中国作家网文学直播间留言,表达对文学和阅读的理解,手机尾号“7870”的网友在留言中说,“与文学为伴,心怀诗和远方,精神在阅读中丰盈!”作家沈石溪分享与动物亲密接触的经历后,手机尾号“5461”的网友留言,“万物有灵,爱是有温度的,需要时间和空间去感受。”诗人李元胜分享于野外行走间体悟的写作经验后,手机尾号“3274”的网友留言,“写作需要视野,也需要视角……”

  主办方表示,以这次直播为起点,中国平安和中华文学基金会将更紧密地协同起来,邀请作家、诗人,围绕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面向城市和乡村的青少年推出更多线上线下系列精品文学课与活动,为广大青少年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中国作家网记者 杜佳)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