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有事找彪哥》:人民调解员眼中的情与法
一边是农民工们上门讨薪,包工头“跑路”,一边是彪哥找到包工头谈心,最终约定了付钱的日子;李桂花和陈老三两邻居为了养鸡和养狗闹得不可开交,彪哥两边劝和,终于让他们各退一步,矛盾得到解决;还是彪哥,翻山越岭为瘫痪村民老许索要赔偿金;又是彪哥,妻子临产找不到他,女儿大婚他中途离场去处理热线求助——广播剧中这位彪哥是谁?为什么群众有事总爱找他?由辽宁省委宣传部指导、辽宁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制作的广播剧《有事找彪哥》以接地气的手法和平实感人的故事,在看似凡人琐事的叙述中,表达了深刻的主题,给听众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动。
《有事找彪哥》取材于辽宁阜蒙县司法局副局长张彪的英模事迹。作为一名司法战线的老兵,张彪在30多年中行程30多万公里,办理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案3800余件,以“踏破铁鞋,磨薄嘴皮,踏烂门槛”的精神,用春风化雨的温度把握情理法的尺度,在复杂利益关系中求得“最大公约数”。他和他的法律服务团队为人民撑起了公平正义的一片蓝天,让老百姓获得了依法治国、平安中国的幸福感。张彪本人获得全国“最美公务员”等荣誉称号,广播剧《有事找彪哥》取材于此。
《有事找彪哥》题材新颖,主题鲜明,故事生动。全剧以三集篇幅讲了四个故事,个个小中见大,聚焦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时代课题,展现基层司法干部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初心。剧中的人民调解员,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促进情、理、法深度融合,将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并且在实践中创建推广“彪哥”调解模式,组织、建设、壮大法治服务团队,他们行走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新模式,净化基层政治生态探索的路上。剧中四件不同类型的凡人小事中有冲突、有矛盾,鸡毛蒜皮也好,家长里短也好,处理不好,小则邻居失和,大则造成社会不稳定。《有事找彪哥》也是一部形象的普法教材,可以当作人民调解员的入职教科书。该剧以专业的法律知识和行为作为“内核”,从彪哥一个人的故事说开来,让人们懂法、知法,了解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工作过程,有效避免了主题空洞或流于说教。
《有事找彪哥》之所以能够使听众入耳入心,是因为主创充分把握了广播剧的创作规律,将广播剧特有的艺术魅力充分发挥。这部剧最大的亮点是主人公本色出演。英模人物本色出演,有一种天然自带的亲切感,但也是难点,即非专业演员和他人配戏的困难。为此,导演安排“老戏骨”演员黄晓娟和张彪演对手戏,取得了既强化真实感、生活化,又充分展现出人物性格魅力的艺术效果,其他非专业演员细腻真情的表演则展现了剧中每位人物的性格特质魅力。剧中无论是对白语言还是叙述语言,都做到了准确中不失诙谐,并带有浓浓的东北乡土风,使“彪哥”品牌更加彰显。《有事找彪哥》音乐设计准确到位,用马头琴、潮尔、二胡、板胡四种民族乐器与交响乐队融合,并通过运用其它声音介质拓宽广播剧的时空。尤其在讲述张彪的四个调解故事中嵌入家人的时空板块,妻子女儿在家也一如既往地喊他“彪哥”,既亲切又诙谐。广播剧虽然没有可视画面,但充分利用广播剧声音造型的优势,能够给听众提供宽阔的想象空间。广播剧作为戏剧化的音乐形式,以人物对话和解说为基础,并且充分运用音乐伴奏、音响效果加强气氛,使观众参与创造,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享受。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06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