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的底稿” 探访上海最早的近代图书馆
中新社上海1月27日电 “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在热闹繁华的徐家汇商圈一角,静静地伫立着一座白色小楼——徐家汇藏书楼,一处有着百余年历史的“美好所在”。
创办于1847年的徐家汇藏书楼,是上海最早的近代图书馆,亦是中国“东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的重要场所和缩影。
历经近7个月的修缮,徐家汇藏书楼重新出现在公众眼前。27日,“历史的底稿——十七世纪以来的中外报刊珍藏展”正在此间展出。
正值疫情防控时期,中新社记者当日在现场看到,前来观展的民众皆提前预约了观展时段。他们佩戴着口罩,细细阅览17世纪至21世纪数十个国家的90余件重要报刊,感受300余年间的世界变化。
据官方表示,年代最早的一件展品是1665年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绘制的《中国新图志》,这是西方最早绘制、出版的中国地图集;年代最近的是2020年5月24日的《纽约时报》,当天该报专辟讣告专页,纪念全美1000名新冠肺炎死难者。
林肯遇刺身亡、美国介入一战、希特勒自杀、人类首次登月成功……这些展品涵盖数十种语言,多数来自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的私人收藏,上海图书馆也从馆藏中提供数件报刊珍品,向印刷文明致敬。
展品不仅包括一系列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新闻事件报道,更有诸多具有影响力的报刊的独特刊号。如《金融时报》的1888年创刊号、《申报》1872年的创刊号、《字林西报》1950年8月的一百周年特刊等珍贵报刊。
“报纸是某一个重大的事件最及时也可能是最粗糙的反映。”张力奋向媒体表示,这也是“历史的底稿”展览名称的由来。
除了这些记录时代的展品,徐家汇藏书楼本身亦是一座可供“阅读”的历史建筑。
北楼(大书房)为上下两层坡顶,上层为西文书库,仿照梵蒂冈图书馆布局,并收有十数个学科的欧西图书8万余册。下层为中文书库,仿照明代天一阁风格,萃聚历代善本及各地方志约12万册。南楼(神甫楼),竣工后数度改建,后固定为四层坡顶,外廊式建筑。
中西建筑风格汇聚在同一空间中,其设计本身便是文化交流的鲜明佐证。而藏书楼内馆藏的众多珍贵历史文献,更编织起百年来“东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的历史脉络。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阅览部副主任徐锦华曾介绍,徐家汇藏书楼形成了以西方汉学、历史、宗教、地理、艺术、哲学、科学为特色的中外文献馆藏,涉及英、法、德、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意大利、丹麦、希腊、拉丁文等近20种语言。
文化交汇,是上海兴起的缘由,也是其城市精神的底色。作为交汇点的徐家汇藏书楼,仍静静地见证着数百年历史变迁。(李姝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