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文艺教育 > 文艺精品

2020年,中国纪录片迈入高质量发展关键期

时间:2021-01-27 15:02:09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张延利

2020年,中国纪录片迈入高质量发展关键期

  纪录片《中国》剧照。资料图片

  【文艺观潮】

  近年来,网络空间已成为新闻宣传主阵地,纪录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2020年,纪录片以昂扬姿态全面挺进主战场,成为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主要力量。电视纪录片在网络上迈入“亿级流量时代”;新媒体加速布局纪录片,网络纪录片的数量品质明显提升。据不完全统计,全年累计生产播出纪录片350余部;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仅在互联网上线的纪录片就达259部,相比2019年的150部大幅增长70%。据微博平台数据显示,2020年有252部纪录片在微博平台进行发布或推广,累计阅读量253亿,产生纪录片热搜123个,有21部纪录片的微博话题阅读量破亿;纪录片豆瓣评分均值8.2分,大于9分的有23部,大于8分的有62部。中国纪录片迈入了高质量发展关键期,对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

  积极回应时代主题,为历史和现实留存珍贵影像记忆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录片从不缺席。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指导下,优秀纪录片作品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展现出讲述历史,记录现实,为时代留影,为人民发声的艺术品格。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纪录片人闻讯而动、勇敢逆行,在用镜头客观记录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抗疫故事和典型人物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在疫情一线的思考感悟与人文情怀,及时推出了一批兼具新闻时效与艺术质感的作品,传递疫情信息、安抚社会情绪、传导战疫正能量、构筑国人集体记忆。央视发挥纪录片创作播出“国家队”的优势,推出《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和《2020春天纪事》两部作品。前者采取“日记体”形式,用身处武汉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志愿者等的视角记录亲身经历的抗疫故事,再进行专业加工,让观众第一时间看到危难之下人们守望相助的动人时刻。后者用纪录长片的大体量全面揭秘中国科学战疫过程,成为弥足珍贵的影像样本。各大主流平台也及时推出抗疫题材纪录片,如由中广联纪录片委员会组织全国多台合制的《今日龙抬头》、优酷播出的《冬去春归·2020疫情里的中国》《第一线》、爱奇艺推出的《中国医生(战疫版)》、湖北卫视的《金银潭实拍80天》、江苏卫视的《逆行者——江苏援湖北医疗队战疫纪实》等,彰显出在困难面前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行动力,建构起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战疫图景。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和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录片人提前谋划、精心组织,用优秀作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采用集体创作方式,将镜头对准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该片没有解说词,采用同期声的纯纪实手法,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纯粹的影像档案。《从十八洞出发》以真实走访与真情访谈的节目形式全面讲解“精准扶贫”的形成背景、价值内涵和实践意义。《脱贫大决战》则深入到云南、贵州、广西、陕西等十余个省市(自治区),讲述在精准扶贫的时代命题下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人们共同改变命运的故事。扶贫题材纪录片扎根泥土,深入生活,展现国家发展的变化;而抗美援朝题材纪录片则用真情实感的讲述和深沉考究的画面,深入历史肌理,提炼时代精华,彰显中华民族之风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首次权威披露决策内幕和历史细节,解密部分珍贵档案和电报,部分珍贵历史影像画面也被首次公开。《为了和平》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抗美援朝战争的宝贵经验,以及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的精神风貌。《英雄儿女》则聚焦志愿军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凸显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中国纪录片人用专业水平和纪实精神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为历史和现实留存下一份珍贵的“国家相册”。

  探索新技术新思路,为创作传播打开广阔的想象空间

  作为一门影视艺术,对新技术的探索和应用,是拓展纪录片未来发展边界的重要方式。2020年,一批在新技术应用方面作出有益探索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比如,《中国》大胆启用最新研制的影像设备,采取8K高清晰度的电影化拍摄手法,呈现出如油画般的画面质感。《西泠印社》航拍下的自然景观镜头兼具美感与底蕴,特效合成的视觉影像让历史恍如昨日。国内首部互动式纪录片《古墓派·互动季》则将游戏式的答题设定融入探墓题材,打造沉浸式探墓体验。这些新技术不仅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手法,也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观赏体验。

  随着用户群体日益年轻化,如何创新表达语态,契合和引领时代审美需求,也是纪录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2020年,纪录片在新语态方面的探索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历史题材表达的年轻化。比如《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动起来的《洛神赋图》,用“编程”思维解构唐代丝织品工序,汉刀与唐刀的时空对话等,用活泼的表达方式俘获年轻用户的心。《此画怎讲》对古画场景“还原”,让演员演绎画中片段,并有机融入网络文化元素,为观众普及古画涉及的历史知识,为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二是自然科学题材强化微记录叙事,《Hi,火星》和《飞吧 嫦娥》以微记录的叙事形态分别讲述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发射过程和嫦娥五号发射、落月、返回等关键环节,既具有时效性,又在传播分众化、碎片化的当下进一步适应网络用户填充琐碎时间的观赏需求。

  随着媒介融合的持续深入,融媒体理念已在纪录片的传播推广中得到突出展现。2020年,从业者越来越重视营销互动和在线交流,线上线下一体的传播推广格局初具雏形。比如,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联合共青团中央推出主题MV《那些人儿》引发全网转发,在网上掀起向志愿军战士致敬的舆论热潮。MV还入选了“致敬抗美援朝”主题云团课、队课,在全国中小学课堂进行播放。《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和《西泠印社》推出的多版本海报,也收获了网友喜爱,成为作品出圈的重要助力。《中国》在热播期间,微博热搜上榜17次,话题阅读量23.2亿人次,获得主流媒体和网民的一致好评。

  更多优秀团队投入创作,产业链各环节日益成熟

  近日发布的《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20)》先期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纪录片呈现多点突破、质量总体提升的发展局面,进入高质量发展关键期,产业链各环节日益成熟。

  由于2020年上半年全民居家抗疫,人们对疫情深度信息的需求和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高涨。纪录片正好及时保障了有效的内容供给,成为观众关注较多的影视类别。比如,上半年开播的《航拍中国》(第三季)——《一同飞越》微博话题阅读量3.8亿,产生4个热搜,用祖国的湖光山色安抚着疫情下人们紧绷的身心。另一部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凭借客观平实的观察角度、温情治愈的讲述,在海内外主流互联网平台获得了超5.1亿的播放量,3.8万网友在豆瓣打出9.2分的高分,21个互动话题微博总阅读量超10.6亿,赢得普通观众和业界的一致认可。5月推出的《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在东方卫视、哔哩哔哩、腾讯视频、爱奇艺同步播出后,不仅收视率位列省级卫视专题节目前两位,微博阅读更是超过一亿,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引发媒体和网民的强烈共鸣。

  社会力量也在不断加大对纪录片的关注和支持。网络视听平台如优酷、腾讯视频、爱奇艺等,普遍选择更多地让利于合作方的方式,以吸引更多优秀团队投入创作。这些举措无疑对行业是一个利好消息,将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加入纪录片的创作行列,为纪录片产业生态打开新局面。

  2020年,纪录片无论是创作生产,还是技术创新,抑或是市场拓展,都取得了显著进步。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纪录片人应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的大好机遇,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出精品佳作,继续唱响时代主旋律。

  (作者:张延利,系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纪录中国理事会秘书长)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