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百炼,探寻心灵的“梵天净土”
——交响乐《梵天净土》“二改”专家修改会在天津召开
光明网讯(记者 李姝昱)2020年11月7日上午,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交响乐《梵天净土》“二改”专家修改会在天津召开。《梵天净土》由中央音乐学院组织创作,利用多媒体手段完成作品,包含《诺日朗》《风马旗》《雅鲁藏布》等三部不同样态的多媒体交响乐,以雪域高原的天、地、人为表现主体,以藏文化为底蕴,旨在展现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与博大精深。与会专家认为,这部作品是传统交响乐发展的延伸和拓展,将不同音乐风格、创作思维进行了有机融合,有着一定的示范意义。经过一年多的反复加工修改,11月6日晚,《梵天净土》在天津音乐厅举行“一改”首演,反响热烈。
以音乐观照社会,用创新悦人耳目
在“二改”专家修改会上,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雷喜宁指出,对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实施“两改两演”,旨在抓精品、攀高峰。“获评滚动资助项目,是对《梵天净土》整体创作水平、项目实施情况的肯定,也是对作品进一步打磨提高的期待。”他希望各位专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切实出主意、想办法,帮助《梵天净土》攀登艺术高峰。同时,希望主创团队虚心听取专家意见,发扬工匠精神,继续精雕细琢,使作品越来越好。
随后,与会专家结合观演感受,发挥专业所长,围绕《梵天净土》的思想意义、内容品质,尚存的短板及如何补齐等问题展开了充分探讨。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主任、教授钱仁平表示:“《梵天净土》是中国当代电子音乐领域的一部佳作,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许鹏也认为,《梵天净土》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进行了有机统一,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民族特色。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教授陶诚亦谈到,《梵天净土》主题思想清晰明确,艺术呈现赏心悦目,积极践行“三性统一”的优秀作品标准。在他看来,《诺日朗》《风马旗》《雅鲁藏布》等三部作品紧扣主题、对比强烈,旨在对一种嘈杂、逐利的社会氛围加以反思。
这种反思是如何实现的?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音乐学会副会长庄曜分析,《梵天净土》根植于中国民族文化,将现代科技与艺术进行了巧妙融合。在形式探索过程中,科技崇拜和艺术精神怎样平衡,才能防止文化基因的丧失?“作品突破了物理空间的沉浸,努力向审美沉浸发展,使得外在形式、内在精神达到了高度统一。”他如是说。
作为一部多媒体交响乐,《梵天净土》中既有器乐演奏、声乐表演、电子音乐,又有视觉影像,以期达到优势互补、创新融合。这种不同形式和元素的交融,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天津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徐昌俊评价说:“作品构思巧妙,将现场音乐表演与多媒体音视频融为一体,令人耳目一新。”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教授付龙坦言,《梵天净土》融合了传统音乐与电子音乐,给人立意高远、思路清晰、沉浸感强的印象,具备推广价值。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主任、上海市音乐声学艺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于阳提出,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在内容创意、表现形式上都可圈可点。中央芭蕾舞团原首席指挥、一级指挥卞祖善认为,《梵天净土》立意较高,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科技文明等三个时代的声音符号、音乐积淀等,在作品中相辅相成、交相辉映,体现了多媒体艺术的独立思考。天津交响乐团团长、一级指挥董俊杰表示:“作曲家倾情创作,声光电密切配合,《梵天净土》将传统写作与现代技法相结合,给人视听方面的双重享受。”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多媒体交响乐《梵天净土》的创作过程,便贯穿着这样一种创新精神。
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北京新媒体联合实验室主任、北京印刷学院教授李一凡分析,《梵天净土》是一部具有代表性、开拓性、创新性的多媒体交响乐作品,在主题阐述、音乐表达上都颇具新意。影像应用,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音响全景声装置增加了沉浸式感受,灯光设计也有所突破。”中国传媒大学音乐系主任、教授王铉谈到,《梵天净土》积极打破交流壁垒,建立了一种新的听觉模式,可谓一部破圈之作。《人民音乐》杂志社副主编、编审张萌坦言:“《梵天净土》是一部坚实、扎实、紧实,且具有先锋性的优秀作品,通过一系列积极探索,为当今的艺术舞台带来了全新的观赏体验。”
将音乐作为核心,处理好几组关系
艺无止境。多媒体交响乐《梵天净土》承载着观众的厚望,下一步如何扬长补短、精益求精?与会专家直言不讳、各抒己见。
在作品整体构思、内容结构上,如何进一步优化?李一凡表示:“多媒体音乐是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趋势下产生的,与传统音乐相比,既有传承关系,也有创新之处。对于《梵天净土》来说,二者的平衡有待更好把握。”张萌提出,几种艺术手段在写意与具象上的互补,应当多下一些功夫,使得作品层次更多元、更丰富。徐昌俊建议,将《风马旗》改成十个人左右的室内乐编制,这样不仅可以缩短舞台转换时间,使内容更紧凑,也有利于突出人声的作用和效果。而且,三部作品的演出人数逐步增加,不至于太突兀。
音乐作为《梵天净土》的灵魂,如何更上一层楼?钱仁平指出,要深入思考科技和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一部交响乐作品中,新的呈现方式的必要性、可能性是什么?“例如在《风马旗》中,电子音乐有时显得多余,甚至干扰了声乐表演、器乐演奏。”他如是说。于阳也谈到,电子效果过多,干扰了现场演出,不利于整体的融合。王铉认为,要加强电子音乐预置和现场声音的互动性。庄曜建议,《风马旗》中的乐队使用扩声,以加强与电子音乐的契合性,在听觉上带来更大满足。陶诚希望,在现有基础上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元素,加以强化。
怎样处理好影像与音乐的关系,也成为热议话题。付龙分析,在《梵天净土》中,影像之于音乐,有时起到了强调、互补的作用,有时则试图创造一条叙事线,与音乐并行。“但目前,个别段落的影像剪辑率过高,存在喧宾夺主的现象。因此,建议再做些梳理和推敲,找到平衡点。”他强调。张萌表示,在有些段落中,音乐本身是很完整的,影像反而造成了干扰。希望音乐与画面更同步,在叙事逻辑上达成统一。卞祖善、王铉也希望,视觉表达与音乐结构能够更契合。陶诚谈到,视觉影像对作品解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目前画面逻辑不太清晰,结构性不强,缺乏整体观,有待修改完善。许鹏则提出,要特别注意影像素材的静与音乐主题的动之间的协调问题。
会议现场,还请来了两位观众代表。在北京世纪佳音电子乐器有限公司经理李洁看来,《梵天净土》立意高、内容好,承载了作曲家对祖国土地的深厚情怀,以及丰富的人生感悟、深刻的哲学思考。在“二改”过程中,她希望内容做些调整,不仅要体现优秀传统文化,还要体现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来自天津乐海扬帆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的孟令智表示,在喧嚣的大都市,《梵天净土》是一部充满哲学思维、让人安静下来的作品,有着净化和启迪心灵的作用。未来,他希望视听语言进一步精雕细刻,趋于完善。
会议最后,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肖学俊,中央音乐学院科研处副处长王新华先后发言,向国家艺术基金对多媒体交响乐《梵天净土》的资助和支持表达了感谢,对作品的“一改”情况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就“二改”工作提出了展望。肖学俊表示,学校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历来十分重视,并在实施过程中大力配合。“在《梵天净土》中,音乐与多媒体的融合涉及多方面的关系。如何选择和把握,还有待继续探索。相信经过‘二改’,这个问题会处理得更妥当。攀登艺术高峰,《梵天净土》还在努力!”他如是说。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梵天净土》项目负责人张小夫在总结发言中坦言,多媒体交响乐创作要跨很多领域,难度较大。作品如何融入科技元素,体现时代精神?“接下来,我们将认真研究会议内容,虚心听取专家意见,努力把《梵天净土》打造得更好,为交响乐事业发展、多媒体艺术发展闯出一条新路!”(李姝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