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文艺教育 > 文艺精品

“风筝”紧系民族魂

时间:2020-07-07 14:17:11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王家儒

  翻开当代中国艺术的版图,吴冠中先生无疑是一位特立独行、锐意创新的智者。他一生致力于“传统与现代的统一、东方与西方的统一、心灵与自然的统一”的探索,成就斐然,被国际画坛认为是20世纪现代中国画家的佼佼者。

  今年6月25日,是吴冠中先生去世10周年忌辰,我们以欣赏其作品的方式,纪念这位充满探索精神的大画家。

  学贯中西的独行者

  吴冠中先生1919年出生于江苏宜兴一个乡村教师家庭。16岁时,他迎来了人生第一次选择,舍弃读了一年的浙大电机专业跳槽到国立杭州艺专开启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艺术之旅,毕业后在重庆大学任教。1946年,他以全国第一名的美术成绩获取公费赴法留学。欧洲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及风起云涌的艺术思潮流派不仅拓宽了他的艺术视野,也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艺术之根在中国。1950年,他放弃继续在法国发展的大好机遇,毅然回国成为他人生第二次选择。

  归国后,由于其艺术观念与审美取向与当时的生活环境存在分歧,他不得不舍弃多年的人物画探索而改为不被时人看好却难得清静的风景画。这人生第三次选择也注定他随后被“边缘化”的艺术人生。可以这样理解,是风景画让他重归自然的怀抱,在被疏离的逆境中找到自我,领悟到"天地有大美"之道并以惊人的韧性融汇中西艺术精粹而构建出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独行者,他身上充溢着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艺术上不拘成法、开拓创新,生活上甘于淡泊,思想上与时俱进,性格上坚韧执着、坦然磊落,用2000多幅作品和150多万文字去完成对人生的思考与艺术的创造。《国际先锋论坛》称他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画坛的巨人。其间,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1991年)、大英博物馆首次破例为他举办个展,并郑重收藏了他的巨幅彩墨作品《小鸟天堂》(1992年)。1999年,他还当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同时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水陆兼程”探索绘画新境界

  吴冠中先生饮誉中外,其作品涵含着三大特质。

  一是“风筝”不断线。

  吴冠中先生的风景画,从形式上囊括了具象与抽象的美感。无论是江南水乡系列,还是大江南北的美景,他总能将平凡的景物赋予抽象的形式美感与意象的文化精神。其作品既不是物象浅表的描摹,也不是剥离形象的纯抽象符号,而是在“似与不似之间”注入艺术家的主体精神,通过“美”的形象去进行诗意的诠释,从而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心灵与自然的“天人合一”。从题材上,他苦恋家园,摒弃晦涩的内容,用平民化的视觉与真切的图像去抒写“乡愁”。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他背着沉重的画箱从苍莽的高原到海南岛,从江南水乡到天山去寻找风景之魂。即使是文革下放到农村改造之时,他仍然见缝插针、悄悄背上粪筐写生,被人戏称为“粪筐画家"。

  他的风景画本质上承载的是一颗孤独灵魂对生命的渴望,如果没有对大地与生命的深情,就不会有这样的表述。飞翔的“风筝”紧系的就是民族魂这一条线。从其《江村》《故宅》《太湖鹅群》《松魂》《汉柏》《青岛红楼》等作品中不难看出这种炽热的情感力量。台湾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林灿如是说:“看他的画,如读一部大百科全书”。

  二为曲高和众。

  与一些画家或守着“阳春白雪”孤芳自赏,或尾随“哗众取宠”市场不同,吴冠中先生将“专家点头、群众鼓掌”作为一种崇高的追求。

  他的作品总给人一种美的视觉享受。单纯、明净、空灵却又诗意盎然,亲切平实却又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景物处处充溢着对人性的礼赞与生命的怜悯。《鲁迅故居》《春归何处》《水巷》《双燕》《老墙》《巴山春雪》等作品既展现出艺术家精湛的技艺又饱含温馨浪漫的视觉形象。这是自由的心灵与山川神遇后的升华,是“雅俗共赏”的另一种超越。

  三是融汇中西。

  在当代中国,像吴冠中先生这样能成功地驾驭油画、水墨两个不同领域创作的艺术家可谓寥若晨星。几十年来,他继承着恩师林风眠融汇中西的使命苦苦地“东寻西找”,糅合中西之长而构建一种新体系,将中国绘画带到一个新境界。

  他在油画中成功地注入中国艺术精神,以独特的审美视角、情感路径、意象符号去营造诗的意境。

  他的水墨画一方面继承传统艺术的精粹又摒弃其陈陈相因的程式化语言,另一方面汲取一些西方现代艺术观念与构成元素去解构传统笔墨中的暮气而重塑一个“有意味形式”的新秩序,完成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华丽转身。

  这种“水陆兼程”的探索,时开时合、时密时疏、时渗时转、兼容并蓄,在这互动整合中寻找新的契机而实现意境的超越与形式的飞扬。作品《都市之夜》《黄河》《交河故城》《莎士比亚故居》等就是很好的诠释。

  曾背画箱到海南作画并出版画辑

  吴冠中先生的艺术可谓“秀美”下隐藏着如火的性格。他的笔名图章“荼”就是其性格、人格和画格的写照,这种性格体现在其一生不为势屈、敢吐真言的处世方式。上世纪70年代末,当大家对文艺的话题尚存忌讳,他一马当先提出《绘画的形式美》《关于抽象美》等观点引发艺术界争鸣,后来又发出“笔墨等于零”的呼声再次成为艺坛争论焦点。此外,他还多次对艺术界的乱象、时弊进行无情的抨击,成为一道“叛逆”的风景线。纵使他的作品已天价问世,他依然蛰居陋室潜心作画。他常自毁不如意的作品,却无偿将二百多幅精品捐献给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新加坡国立美术馆等机构。他一生所骄傲的是将欢乐与忧伤、汗水与泪水蜕变成一道道生命的风景。中外著名艺术评论家称他为“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坚定地维护艺术尊严,并勇敢地举起艺术革命大旗的硬汉子”。

  说起来,吴冠中先生与海南还有一段“情缘”。1960年暑假,他背着画箱踏上这片热土并画下了《椰林与牛》等一批清新秀雅的作品,1962年还选出部分作品出版了《海南岛风光》画辑。在其生命晚年,他仍念念不忘,又创作出《海南人家》水墨作品寄托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回望。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