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心理舞台剧:化解冲突“与自己和解”
4个关于心理问题的小故事,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院路校区的晨兴音乐厅里,被呈现在舞台上。
台上,一束光打在女孩的身上。她用辗转反侧的肢体语言和喋喋不休的台词,一点一点将无法入睡的焦虑,堆叠在自己和台下的观众周围。越是想告诉自己该睡觉了,越是睡不着,这个叫故事叫《失眠》。
北航心理剧演出现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供图
第二个故事是《输入和输出》,输入的是来自长辈的唠叨和管教,输出的是自己的观点。台上的男生左右为难,身后仿佛永远有无穷无尽的指令在追赶,而自己的“输出”,却总是难以得到他人的认同。
还有一个叫小爱的角色,第三个故事展示了她的成长:是独立自主还是寻求他人帮助?这两者之间又能否找到一个平衡的点?而第四个故事,则与心理医生本人的职业病有关。
4个小故事,展示了4种生活中常见的冲突,最终构成了这部长达两个小时的心理舞台剧《边缘救赎之超越冲突》。
这部剧由北航学生处积极心理体验中心制作,中心的心理学教师李卫华担任总导演和总编剧。主创人员56人,包括北航的本科生、研究生、辅导员和专职教师。他们用大半年的时间打磨这部原创作品,自编、自导、自演,台前幕后全是北航人。
11月6日晚上,在全场数百名观众的见证之下,演出获得成功。所有主创收获了掌声,也深深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我看得很认真,也有很多思考,各种各样的冲突太常见了,但多数人都不知道怎么解决冲突,我相信最起码今晚的观众能更加重视自己心理的各种问题,开始学会与自己和解。”一位学生观众评论道。
这部剧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地化解心理冲突,重归和谐积极的心态”。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去年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18到25岁组的心理健康指数低于其他各年龄段,2020年被调查的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报告中收录的《2019年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也提到,被调研的研究生中,有35.5%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郁,60.1%出现了焦虑问题。
“每一年我们都坚持做心理舞台剧,每个剧的故事都取材于同学们身边的事,表达着同学们真实的情感和内心。在座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的编剧和导演。”演出的谢幕环节,李卫华站在舞台上说。
作为心理学从业者,李卫华还接受了心理剧治疗和戏剧治疗的相关训练。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戏剧大师,都提到过戏剧的心理治疗意义。
“表演者把内心的情绪和感受通过表演行为表达出来,以这种方式实现治疗。每个人都可能在故事里看到自己,通过和别人的互动发现自己,进行行为矫正,获得自我成长。而在场的观众跟角色的共情,和角色一起痛苦,也和角色一起被疗愈,这叫替代性疗愈。”李卫华说。
北航学生处积极心理体验中心负责该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素质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日常组织开展面向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心理素质普查工作。从2009年开始,李卫华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开始尝试将心理学与戏剧相结合,推出了“心理舞台剧”教育活动,原创心理话剧《活在当下》《面具》《三分钟人生》三部作品,先后获得了“北京市高校心理情景剧比赛”一等奖。
2016年,北航正式实施“校园心理剧”计划,几年来,陆续推出了《边缘救赎》《冷却的微笑》和《边缘救赎之超越焦虑》3部大型原创心理长剧,分别讲述了与孤独抑郁症、焦虑等问题有关的故事。其中,“超越焦虑”通过5个小故事,表现出了人在压力之下可能会出现的五种焦虑反应,包括“过度推理”“过分怀疑”“易激惹”“强迫”和“不安”。
今年的这部作品《边缘救赎之超越冲突》,从上半年就开始在北航两个校区招募参与者。这些学生大部分都没有上过舞台,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用李卫华的话说,都是从0开始的“素人”。有的学生想通过这次体验改变自己,还有人想通过表演,体验一下其他人的经历。
剧本的创作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这些老师和同学们坐在一起,分别讲述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分享自身的真实感受,最终,这些真实的故事和感受,经过艺术加工后被浓缩成舞台上的形象。
“对同学们来说,改变是非常大的。”李卫华提到一位同学,起初比较内向,只参与编剧,不肯上台。后来,剧组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演员,只有他的形象比较符合,就劝他尝试一下。这位同学演过之后,从此有了很大的变化,参加集体活动更积极了,“敢于向外拓展了,参加社会活动还获得了一些荣誉。”
作为一位心理辅导员,李卫华始终像“第三只眼睛”那样,关注着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而心理舞台剧的模式,让每一个参与者、每一个观众,都拥有了一个成为“第三只眼睛”、跳出来看问题的机会。
冬日里的这场演出落幕时,北航国际关系学院的李胜强老师抱着吉他上台,弹唱了一首由他作曲、李卫华作词的歌曲,用歌声表达了期许。
“在心理学上,内心有冲突其实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而懂得怎样超越冲突,就说明一个人成熟了。”李卫华说。(张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