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取精华 开拓全新动画艺术天地
原标题:萃取精华 开拓全新动画艺术天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
中国动画创作生产的成功经验证明,发掘民族文化精髓、彰显中国气派,能够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更有美学冲击力和文化震撼力的艺术样式,为丰富世界动画美学做出独特贡献
近几年,国产动画佳作迭出。《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作品,以其鲜明的中国风格、醇正的文化品位、酣畅的视觉叙事、充沛的精神能量,聚集高人气,成为当前中国大众文艺一大亮点,让新时代中国动画创作生产焕发勃勃生机。由此回顾近百年来,一代代中国艺术家持续钻研动画技术,不断发掘民族文化精髓,坚定打造民族艺术风格,为亿万观众创造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九色鹿》《天书奇谭》等一部又一部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动画精品,为世界艺术画廊贡献了一批具有中国气派的艺术形象,成为中国文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宝贵案例,对推动当代动画创作走向新高峰具有启示意义。
萃取传统文化精髓
打造动画中国气派
中国动画艺术家们塑造了一批光彩熠熠的经典动画形象。孙悟空、哪吒、阿凡提、雪孩子、黑猫警长、葫芦兄弟等经典形象,在世界动画艺坛熠熠生辉,已经铭刻进几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这些人物或来自文学名著,或提炼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视觉造型则脱胎于传统造型艺术。齐天大圣“吴带当风”的飘逸、飞天仙女的曼妙、葫芦娃的憨态可掬,都凸显着中国气派。通过动画艺术“深描”,这些内蕴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人物形象被赋予新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内涵。孙悟空在长篇小说《西游记》中集人猴于一身,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则演化为观众喜爱的“父亲”;《哪吒闹海》中哪吒面对邪恶力量不屈不挠,《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小主人公则挑战命运、冲破偏见……经典形象内涵不断丰满,并在动画这一媒体中激活新的艺术生命。
中国动画艺术家们打造了品类丰富、特色鲜明的动画产品体系。截至上世纪90年代,中国动画艺术家将动画通用技术与中国独有艺术介质结合,开发出绘画、木偶、皮影、黏土、剪纸、折纸、水墨等各类动画;制作一大批短片与长片,电视动画与电影动画,单集、系列及长篇;题材涵盖古今中外,故事类型多元多样。品类之丰富、特色之鲜明,成为世界动画艺坛一道亮丽风景。进入新世纪,中国动画视觉叙事不断成熟,独具中华文化艺术特色的动画大片陆续问世,不仅为中国观众创造了更有文化亲和力、更具心灵贴近感的优秀作品,也让人们看到中国动画走向国际影坛、丰富世界观众文化选择的新可能。
中国动画艺术家在传承融合基础上建立独树一帜的中国动画美学。动画是综合艺术,中国动画先驱广泛涉猎多种传统艺术门类,把古典造型、叙事、音乐融入动画艺术,编钟音乐、京剧程式、昆曲唱腔,水墨之空灵、壁画之神采、年画之意趣,冶于一炉且炉火纯青,打造出民族元素有机融合、中华意境美学跃动的全新艺术世界。尤其是中国水墨动画独步世界影坛。在中国创造出水墨动画之前,全世界动画片几乎都是“单线平涂”,以线条结构为主。水墨动画正好相反,通过墨和水的渲染,以墨色浓淡虚实描绘对象,对世界同行来说“不可思议,史无前例”。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共拍摄了300余部动画片,其中31部在各类国际电影节获得46个奖项,是我国当时获奖最多的电影品种。
胸怀艺术抱负和文化使命
优化技术手段与生产方式
中国动画创作生产的辉煌成就为当今文艺“两创”提供有益启示。
启示一,不断钻研掌握前沿科技手段,持续为观众提供优质视听体验。动画电影与高科技如影随形,使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不断转化为艺术现实。为让齐白石的虾、李可染的水牛动起来,上海美影厂的艺术家们研发了分层渲染着色工艺,由此创作出《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中国独有的水墨动画,达至中国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新兴动画艺术的创新性发展。通过技术升维实现体验升级,是中国动画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
百余年来,动画制作、存储、呈现技术不断进步。从赛璐璐片制作到计算机图形学应用,从默片到有声电影再到环绕立体声动画,从二维呈现到3D观影再到虚拟现实,动画电影视听体验越来越震撼,沉浸感和代入感不断增强。《大闹天宫》是中国二维动画长篇一座高峰,论视觉奇观,论沉浸体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无疑实现了大幅超越;但这种超越与其说是艺术造诣、审美水平的超越,不如说是时代的超越、技术条件的超越。二者之所以成为时代动画精品,其共同点都在于成功驾驭了时代所提供的动画技术手段。
启示二,秉持可贵的原创精神、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中国动画创作生产敬惜传统又不惟传统,汲取菁华又开宗立派,用创新实现最好的传承。在“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原创精神指引下,中国动画艺术家塑造了孙悟空、哪吒、袁公、邋遢大王、葫芦娃等一个个具有独特辨识度的艺术形象,讲述了一个个风味独具、色彩斑斓的中国故事,创造了一系列琳琅满目、意趣盎然的动画片种。这使中国动画因独创而气宇非凡,因个性而经久不衰,彰显了艺术风骨、创作胆识、艺术成就和文化分量。
细节决定成败。鸿篇巨制由几百几千个镜头累积而成,每个镜头又由无数个细节组成。观众似乎意识不到镜头的细分,但这些细节决定着观众的艺术体验。《哪吒之魔童降世》剧本改了66稿,一个5秒长的“豹变”镜头打磨两三个月时间;精心打造的四人争夺毛笔长镜头“一镜到底”,行云流水,让观众如身临其境、惊艳梦幻。放眼世界,那些最震撼人心、让人过目不忘的优秀动画,无不追求细节的精准、体验的极致。在强手如林的当今世界动画艺坛,只有秉持可贵的原创精神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极致追求,才可能脱颖而出。
启示三,扎根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以彰显中华美学精神、传播优秀文化为己任。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美影厂作品《乌鸦为什么是黑的》获得国际大奖,评委们却并未看出是中国作品。这给中国动画工作者很大触动——学得再逼真也不是自己的。紧接着,《骄傲的将军》在造型、动作、对白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民族化探索。中国动画创作生产的成功经验证明,深掘民族文化精髓、彰显中国气派,能够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更有美学冲击力和文化震撼力的艺术样式,从而为丰富世界动画美学构成做出独特贡献。
中国动画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核。《哪吒闹海》彰显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三个和尚》形象阐释团结协作的力量,《阿凡提的故事》推崇智慧和仗义,《山水情》传达师法自然、明心见性的传统哲学……优秀文化内涵寓于生动形象和传奇故事,令人过目难忘,回味悠长。这些优秀作品获得国内外观众喜爱,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论断提供生动而有力的论据,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提供文化注脚。
启示四,采用先进艺术生产组织方式,聚集各行各业英才进行联合攻关。不同于小说写作、画家写生,动画电影是综合艺术,属于“文化工业”,需要多工种、大团队联合作业。当今动画艺坛更是如此:《哪吒之魔童降世》参与制作人员超过1600人,其中特效团队就有20多个。面对这样庞大的艺术工程、复杂的工艺流程,如何有效组织生产、凝聚创作合力、确保艺术品质,显得尤为重要。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动画创作生产充分发挥体制优势,聚集一大批中国顶尖画家、音乐家、文学家联合攻关,使动画电影在故事、造型、布景、音乐等方面均达到很高水平,由此成就中国动画的辉煌。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动画行业通过文化市场,实现优势资源配置,进而广聚人才、优化流程、提高艺术完成度,同样实现了精品打造。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永无止境的课题。中国动画艺术家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开拓新时代动画艺术全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