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海峡两岸客家文学论坛在华南理工大学举办
12月14日,第四届海峡两岸客家文学论坛在华南理工大学举办。与会客家学者围绕客家文学的范畴、两岸客家文学的异同、客家文学的创新发展等论题展开探讨与交流。
两岸客家文学的异同
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谭元亨认为,两岸客家文学相同之处在于都是表现客家精神,台湾的客家小说包括钟理和的原乡情结,以及大陆的很多作品,都有中原情结,这是非常一致的,是核心的东西。台湾比较强调用客家话来写小说,写散文,写民歌,谈离家的乡愁;但在大陆的客家人,包括北京、广东、福建、上海的客家人,写的书面向的受众基本是所有中国人,写的东西不会太强调纯粹的客家语言。过去周立波在东北写《暴风骤雨》的时候用了不少东北话,但大家都能看懂;回到湖南后写《山乡巨变》,上下两部也是用了不少湖南土话,但所有人都能看懂,所以在全国十几亿人中影响很大,我们跟台湾的客家文学可能区别最大的就在这里。
深圳市文联副主席、原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宏海认为,客家人是中华民族、汉民族的一个分支,所以两岸客家文学都要反映客家人生活和思想感情,这是共同点。台湾的客家文学,特别是早期的客家文学,比如台湾著名客家作家钟理和、钟肇政,吴浊流等的作品,还有当代的蓝博洲,在他们的作品身上比较鲜明地反映出浓厚的包括客家族群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杨主席认为,客家文学不仅可以传承客家人的根和魂,而且可以为促进两岸客家人的文化认同,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文系教授古远清同样认为乡愁是两岸客家文学最突出的共同点,他说道:“两岸客家文化同根同文同种,台湾客家文学突出对客家风俗、客家民歌的留恋,表达感情上突出的是乡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文学院教授,原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罗可群认为,两岸客家文学的相同点在于都表现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及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精神,台湾的客家作家所表现的家国情怀和大陆的客家作家表现的是一样的。在不同点上,他认为大陆的客家文学更多地反映大陆本身客家人的生活变化,而台湾籍作家思乡的作品较多。
客家文学的范畴
学术界一直有客家文学应“从宽”还是“从狭”定义的争论,与会客家学者多数主张“从宽”,因为从宽定义客家文学,更符合客家文化与时俱进的特点,根据时代内容作新的探索,才有吸引力与同化力。
深圳市文联副主席、原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宏海主张“从宽”,“凡是反映客家人生活,体现客家人感情的文学作品,以客家的生活为主要题材的文学作品,都可以称为客家文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文学院教授,原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罗可群对科学定义客家文学提出三点意见,第一类是客家人用客家话写的文学,反映客家社会生活,如客家山歌,客家方言诗、客家童谣,用客家话唱的客地佛曲等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客家文学,这是客家文学最核心的部分;第二类,只要反映客家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作品,都是客家文学,第三类,尽管不是客家人,但只要作品里能反映客家人的社会生活与风土民情,也应属于客家文学的范围。
客家文化与客家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深圳市文联副主席、原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宏海提出一个观点,“抢救原生态,精品留后代;创新原生态,吸引新一代。”他认为,客家文化、客家文学,包括客家山歌,如果作为原生态、原汁原味的艺术,首要的是抢救保存;同时要创新,因为年轻人生活在新的时代,有新的生活方式与新的审美要求,客家歌曲不一定只能用客家话唱,比如用客家话和普通话双语演唱的客家山歌《山歌唱出好兆头》现在唱遍全国,青歌赛有几届都有人选这首歌,这就证明客家艺术完全能唤起更多客家人的爱国热情和提升审美能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讲师吴良生结合杨宏海主席所提到的“滨海客家”(地处滨海地区,包括在深圳,台湾,惠州,东莞等沿海的客家人聚集地区,都属于滨海客家),提出在深圳整合资源和市场,发展客家文化产业的构想。他认为,现在客家文学也好,客家文化产业也好,走出去需要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深圳有实力整合整个客家地区的所有文化资源,包括人才资源,来完成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另外一头又可以向海外延展,把全球客家人的市场紧紧整合起来,深圳将是一个非常好的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