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文艺教育 > 出版博览

【文化名人看广东】徐义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做出版行业里的守望者

发布时间:2021-01-08 09:40:32 来源: 新华网 作者:刘欣宇、吴雅雯

     虽隔行如隔山,却难得喜欢,2006年徐义雄从教师转型做出版人,屏气履薄冰,转企改制涤荡沉疴旧律;积年之功变,只为出版行业守住一份组织信任、群众期待。

  徐义雄,暨南大学出版科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先后荣获“南粤优秀出版人物”、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被评为“广东省优秀企业家”。

  筚路蓝缕,破解困局

  “2006年我正式进入图书出版行业,当时暨南大学出版社正面临发展困境,现金流仅为38.2万元。”徐义雄回忆担任暨南大学出版社负责人时介绍,“到了2019年建社30周年座谈会上,各个部门整理了十几年来的重要数据,看着屏幕显示的百余个项目、获奖,过亿的净资产和8000万元的现金流,百感交集之时也深感功成不必在我,勿辜负所望就够了”。

  回望来路,深深感慨:立社维艰、发展不易。上任之初,暨南大学出版社内外交困,就连现代企业制度最基本的“同工同酬”,都难以全面施行。为带领出版社走出低谷、步入正轨,他艰难“破冰”,以战略规划为先、以制度建设为纲、以质量建设为本、以队伍建设为要,研判市场变化、洞察发展趋势,培育本社特色和优势,制定十年发展规划等;坚定推行制度管理创新,在全国大学出版社中较早实现“同工同酬”,岗位与薪酬制度完全与学校脱钩;全面梳理流程、建设信息化系统,形成了提高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控制成本的内部运行机制;实施“专业化、数字化、国际化”发展战略,倡导“价值出版”理念,培养专业品牌编辑团队,打造特色出版精品,探索出版与新兴科技融合发展之路……

  回忆那段日子,“一次次的会议讨论,一轮轮的谈话工作,多少个难眠之夜”“细抠每一个环节才发现图书出版业的复杂与艰难”,事业要用心经营,实绩是靠双手做出来的。

  坚守价值,特色立社

  徐义雄认为,在出版行业,尤其是大学出版社,图书产品的特性和大学出版社的特殊使命,让社会效益天然成为衡量发展的首要标准。

  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他敏锐地察觉到中小规模大学出版社即将面临的行业洗牌,果断确立特色立社的发展思路。立足侨校,打造“侨”字特色;立足广东,深挖岭南特色。他坚信,出版社不仅仅是一个经营主体,更是一个负有政治、文化、经济使命的社会组织。“十多年来,我们坚决杜绝买卖书号,倡导出版物精品化、系列化。”“大学出版社要坚持学术立社、特色立社。”

  2007年即开始规划大型丛书《世界华侨华人研究文库》,至今五批全部获国家出版基金立项,华侨华人研究选题屡次入选国家主题出版项目;深耕岭南地域文化,从《岭南文化书系》到《潮汕文库》,已涵盖十余个子系列数百种图书;坚守语言文化阵地,“中国印象”书系、“语言服务书系”“华文教育系列”精品迭出……一个个“拳头产品”无一不凝结了徐义雄和专业编辑团队的心血。

  2018年中宣部印发的《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系目前行业最为明晰的社会效益评价考核体系。“暨大出版社每年的考核都在90分以上,达到优秀,这得益于多年来的业务布局、结构优化、资源积累和严格内控。”在徐义雄看来,这是属于出版人的一份名为“坚守”的喜悦。

  守好本业,天道酬勤

  图书是知识传播、文化传承的载体。对出版社来说,编辑队伍的培养尤为重要,编辑的综合能力水平体现了一家出版社的综合竞争力。

  从业十四年,徐义雄反复向编辑灌输价值理念、精品理念、专业化理念。“专业化既包括出版技能、服务的专业化,也包括学科知识的专业化。做图书编辑要‘专’,要能够钻研一到两个专业领域,同时苦练笔头功夫。胜任文稿工作后,再汲取更广博的知识,如新业态、新技术、新应用,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但无论是‘杂’还是‘专’,编辑终究要守好本业,练就扎实的出版功底、积累深厚的专业知识。”

  谈及对年轻编辑的培养,他更显语重心长:“一个新人进入出版行业,往往要经过三年甚至更久的培养,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编辑。只要能沉下心来,钻研技艺、深入学科、了解行业,就能迎来收获的一天。”

  他说:“出精品图书,顺便带来利润。”言语通俗,却道破了图书出版的立身之本:具有社会效益的图书定会带来经济效益,实现双效才是文化企业长足发展的基石。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出版人的天职;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家的责任。截至2020年,暨大出版社在主题出版、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省部级精品出版项目等方面,数量、质量都位居大学出版社前列;连年入选“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出版100强”,入选首批“广东省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第一批广东省“5G+智慧视听”网络视听产业试点机构。(刘欣宇、吴雅雯)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