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成为消费品牌了吗?
作者:张锐
本月,随着瑞典文学院将2018、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分别颁发给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这场持续了近半个月甚至更久的“诺奖猜猜看”在众声喧哗之中一锤定音。很显然,对于作家获奖而感到欢欣鼓舞的,除了他们的忠实读者之外,还有一批被诺奖名头吸引而来的读书“行动派”,他们迅速地在书店和各大电商将获奖者乃至如中国作家残雪等热门获奖人选的作品加入购物车,这一行为,让出版商着急又兴奋。后浪出版公司、世纪文景等分别推出过两位诺奖得主作品的出版社已表示,“作品集在加印中”。
“风格化”成就诺奖得主,同样成就畅销之势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算不上热门作家,但她的作品《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曾登上过国内的好书榜。京东图书相关负责人表示,诺奖消息一经公布,该平台所售卖的《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的销量就达到前一周销量的600倍。
2017年12月,托卡尔丘克代表作《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首次在中国出版。易丽君是托卡尔丘克作品的中文译者,她曾在《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的译序中表示,在翻译这位在波兰家喻户晓的作家的得意之作时,她“再次经历了奇妙的精神漫游,不时为作家丰富的想象力和吸引人的艺术魅力所倾倒”。易丽君认为,托卡尔丘克善于借助自身的敏感性和观察世界的独特方式,揭示隐藏在平淡之中的不同凡响的事物。“她的作品读起来轻松,可是真正理解它们却并非易事”,易丽君这样评价道。
显然,托卡尔丘克是一位风格显著的作家,其作品的接受度也因人而异。她的作品中融合民间传说、神话、宗教故事等元素。诗人、翻译家、《世界文学》主编高兴向本报记者表示:“她的作品既有想象力,又有创造力,对人内心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的理解太深了。”
她的写作与英、美通俗化的大家写作风格有相当的距离,并提供了一种新的写作视野。这种“非主流、非史诗”的写作,在她惊人的想象力表达加持之后,总能交织出一个神秘的世界。纵观现今文化市场,风格化的作品总能占得一席之地,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背书之后,目前在中国读者眼中“小众”之作,突破圈层,在更大场域被探讨关注,人们愿意为其买单一探究竟,也是必然之势。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引进了托卡尔丘克《犁过死者的骨头》《怪诞故事集》的版权,随着托卡尔丘克的获奖,其中文版新书的编辑、出版将加快进度,两部新书有望明年1月面世。而后浪出版公司也透露,不仅会加印《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两部作品,此外,还将推出她的新作《Flights》,中文暂译名《云游》。
即便在德国,彼得·汉德克也不算一位畅销作家
1966年,奥地利小说家、剧作家彼得·汉德克的剧作《骂观众》发表后,开始受到关注。他已有9部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其出版方世纪文景表示,这9部作品也会加印,数量为每部五万册。
德国汉学家、歌德学院北京分院前院长阿克曼此前在受访中指出,即便在德国,汉德克也称不上一位畅销小说作家,“他的书太复杂、太特别了。在中国也一样,他的读者群可能不会太大。”诚然,在学界的功成名就不一定与商业上的盆满钵满画上等号。对于出版商而言,世纪文景在汉德克在中国受到广泛关注前就购买了9部作品的版权,走在公众前面需要一定的勇气。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世纪文景总经理姚映然曾在采访中表示,最初引进汉德克作品时更多是注意到了他在文学和写作上的价值,“纯粹觉得在德语文学这个系统里,他是个绕不过去的人,因此我们就做了这套书。”选择销量还是文学价值,出版社的取舍有其自身定位和价值体现。诺贝尔文学奖对作家的授予,无疑也为坚守文学性的出版社打了一剂“强心剂”。
诺奖大猜想,有着读者的文学期待
诺贝尔奖虽无预知“提名”一说,但每年颁奖前,对获奖人的猜测总能在舆论场炒得沸沸扬扬。今年,曾有声音预测亚非作家将是今年热门所属,而中国作家残雪出现在英国博彩公司NicerOdds发布的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上,最高排位时,她曾位列第三,随之而来的,是其作品在两天内全网脱销。
与其他作家的小有名气或屡获殊荣不同,本名邓小华的残雪显得过于低调。她著有《五香街》《吕芳诗小姐》《赤脚医生》等作品,累计700余万字,专注于文学和哲学的残雪,作品都较为难懂,她也称自己的作品读起来“有门槛”。
对于外面的声音,残雪面对媒体采访显得有些意外,她说:“但这也说明这届诺奖评委比以前开放,水平高,重视高层次的纯文学。获诺奖的作品需要有读者基础,虽有些专家和研究者特别推崇我的作品,但读者群还不够,广泛的影响还不够,还要等好长时间。”
然而,不少出版商已经意识到,中国的读者群体日渐走向成熟,获取新书讯和文化讯息方面的主动性在增强,读者的眼界和接受度也在增强。对于残雪的热议,本质上也包含着普通读者对于严肃文学和文学更多可能性的期待。而这种期待,是比销量更为难能可贵的文学原动力。(张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