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陶瓷艺术 > 展览展示

指尖温热流转于心

时间:2021-02-23 12:44:22 来源: 西安日报 作者:李姝昱

  作者:任蓉华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大自然里的一切事物仿佛巧妙地对应着人的状态,譬如向日葵的倔强,凌霄花的坚韧,秋雨的愁绪,春风的得意,都在无意间迎合了人最真实的情感。那么如果是一把紫砂壶呢?对此,陶瓷艺术家董全斌感知到的,是一种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在其著作《一人饮》中,他从看似普通的日常器物里,融入了无数次观察和独立思考,换一种角度审视万物,追问生活的本质,以认清生命的真正所需。

  一把壶,从指尖到心间,需要经历百转千回。哪怕是最简朴的紫砂小杯,也包含了唇口曲线、容积、厚度、底足、胎骨、釉层、杯身弧度、重量等不同变化,而种种角度又各有尺度,各类尺度组成了形式无穷的杯型。揉泥、拉坯、补水、素烧、堆釉、修足、卡口,再经过1000多摄氏度的慢火烧制。唯有如此,才能让釉药充分而缓慢地反应,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柔和之光。

  恰如临水映影,器物之形真实反衬出人的内心。董全斌在长期制陶过程中发现,即使同一种材质,同一种工艺,造出来的作品也不尽相同。如果心浮躁,器则浮躁;心杂乱,器则杂乱;心向利,器则媚俗。而倘若心沉静,则器沉静;心安祥,则器不动。为了谋取利益而量产的茶器,无论如何也不能给人带来沉静之感。其实,最具价值的并非器物本身,而是器物所透出的一颗目染种种欲望仍丝毫不动的静心。

  情感是丰富而饱满的,好的器物也是如此。由简单的形式所涵盖的复杂,一层掩着一层,愈发有力。单纯地描绘某一个纬度,这不代表真实,反而会形成假象,造成误解。所以,要尽可能把无数碎片组合起来,组合越多越立体,才能越逼近真实。书中展示的各种紫砂壶,如同有了生命,积釉处润滑肥厚,脱釉处骨骼清奇,简洁而富有层次。这种追求无一所画、一念不生却丰富异常的独特体验,大抵正是董全斌放下一切杂念后才得以感受到的。

  世上最真挚的情感,或似一把百年紫砂壶,虽经诗意与烟火的岁月沉积,却依旧光滑细腻,温得出一壶好茶水。事实上,细细察看,你会发现它并非完美,然而却看得越久越心生喜欢,以至久久把玩不忍停手。董全斌制陶所使的泥料,是用老石磨手工研磨而成的,能够得到自己需要的大小颗粒质感。这样做出来的器物,会发射出柔和的光,用显微镜看表面颗粒,会看到细小的石粒有五彩的颜色,闪着光,粒粒晶莹剔透。所谓莹润不薄,腻滑不枯,恰如从容而不淡薄的尘世情意。

  董全斌致力把美与静融入器物里,其居所却并非想象中的悠然世外。他的公寓楼紧邻学校,上下学时窗外最嘈杂,汽车急迫的喇叭声不绝于耳,小学生无所顾忌地快乐喊叫。“各种嘈杂的声音经过窗户的过滤,好像被打碎后连绵不断地流进这里,汹涌的活力在这个时空里占据着临窗的那一块,衬托着里面这一片的寂静。”他隐约有种感觉,如果外面的喧嚣不再,平静也会一同消失。或许这正是他在制陶中得到的最直接体悟。

  一人饮,一杯一壶,让一切归零。这是追求真实美感的独立思考,是大道至简的生活艺术,更是让指尖温热流转于心的真切表达。(任蓉华)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