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界的不朽传奇 “西泠八家”之一陈曼生
何为“西泠八家”,是清代以杭州为中心的篆刻流派,其治印宗汉法常参以隶意,讲究刀法,善用切刀表达笔意,对篆刻史的影响极为深远,直接开启了近代篆刻。
嘉庆年间,陈曼生任溧阳县宰。任职期间,他雅好紫砂,买壶藏壶,进而参与制作。他自绘紫砂壶图样,请杨彭年、杨凤年兄妹并邵二泉等制壶,且在壶上刻铭,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曼壶”“曼生壶”。在其《壶菊图》一页的题记中,陈曼生就自述其“爱壶并亦有制壶之癖”。《墨林今话·卷十》“桑连理馆主客图”载:又令宜兴人制茗具,创式制铭,名曰曼壶,盛行于世。
所以,陈曼生不会制壶,曼生壶是指由曼生撰铭奏刀的壶。
陈曼生在宜兴附近的溧阳县做知县,关于曼生壶传奇的故事就此展开。
一个寒窗苦熬的文人,终于坐了一把县太爷的交椅,照例应该好好享受一番。但曼生的目光,仍然在文峰墨海间遨游。
有一天,他办公的厅堂西侧,突然发现一枝连理桑,家人与幕客均以为此乃大吉之兆。于是便讨了一个彩头,将斋名改为“桑连理馆”。
如果是一般的抚弄风雅,那倒也罢了。而陈曼生骨子里偏偏是那种不玩痛快决不罢休的文人。嘈杂的官场他没有兴趣,见惯了沧海桑田,心就趋向沉静。
离此不到百里的宜兴窑场,才是他心中的牵挂。一见到那温雅古朴的紫砂壶,他就怦然心动、爱不释手。
陈曼生笃信佛教,酷爱紫砂壶,于斋中设一巨大藏室,平日赏壶,玩壶乃至日后设计壶式均在此,室中悬一巨幅南无阿弥陀佛之墨宝。
一日好友邵二泉赏壶之余一时兴起,曰:曼兄爱佛也爱壶,何不以“阿曼陀室”为此室之名,取曼公与佛语阿弥陀佛结合之意。
曼生及众人皆言大妙,“阿曼陀室”便由此而诞生,从此陈曼生就成为了阿曼陀室的主人。
而“阿曼陀室”也就成了陈曼生留与后人的标志性的文化标识。
陈曼生与杨彭年等制壶名家发挥各自优势,珠联璧合,将茶壶与诗歌、书法、绘画、印章相结合,使茶具的艺术价值得到重大提升,被称为“当世杰作”。
2017年7月16日,在西泠印社春拍“中国历代紫砂器物暨茶文化”专场中,估价650万~800万元的清中期龚心钊旧藏,杨彭年制、陈曼生刻香蘅款紫泥粉彩泥百衲壶在多轮竞价后,最终以1449万元成交。这一成交价也创了曼生壶作品拍卖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