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陶瓷艺术 > 展览展示

宜兴紫砂工艺厂,筑梦紫砂六十年

时间:2020-07-16 09:42:57 来源: http://www.zisha.com 作者:小鹿

  悠悠的蠡河水,在历史的回响里,荡漾着一个个陶业传奇;岸边的古南街,在岁月的光影里,闪烁着一幕幕紫砂往事。

  在蠡河岸边,有一处古色古香的建筑群,与蜀山遥遥相望。这里就是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被称作紫砂界的“黄埔军校”、“大师摇篮”。

  六十年来,这里见证了当代紫砂发展的兴衰起伏;见证了一代代紫砂人对手工艺的坚守传承;见证了宜兴紫砂在中国陶瓷史上的荣耀与辉煌。

  紫艺中兴

  国家兴,则紫砂盛;国运败,则紫砂衰。宜兴紫砂始终随着朝代的更迭,国家的兴衰而起起落落。解放之前,战火纷飞、山河破碎,宜兴紫砂在风雨飘摇里浮浮沉沉,一度陷入后继无人的境地。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宜兴紫砂迎来了发展的曙光。

  1955年,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蜀山陶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并开设了首期“宜兴紫砂工艺学习班”,分别由朱可心、顾景舟、王寅春、吴云根等七位老艺人担任辅导员,进行技艺传授。26名知识青年,成为当年的第一批学徒。

  开班授徒,打破了以往紫砂传承“以师带徒”的单一模式,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得到名家高手的指点。同时,有力地恢复了解放初期的紫砂生产。

  1956年,任淦庭、朱可心、王寅春、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蒋蓉获被江苏省政府正式任命为技术辅导员。这些出生于民国年间的紫艺高手,为日后宜兴紫砂培养了大批人才。

  1958年,蜀山陶业合作社联合宜兴合新陶瓷厂与上袁、潜洛28家紫砂生产户合并,正式成立了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建厂初期拥有职工2067名,艺徒299名。

  当年新招来的徒工中,出类拔萃的艺人被分批选派到艺术学院培训。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朱可心等被选送到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即如今的中国美院进行深造。徐秀棠、高海庚、潘春芳等到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美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结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不解之缘。

汉圆壶

储峰:《汉圆壶》

  黄金年代

  1975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到宜兴开门办学,举办“江苏省陶瓷美术培训班”,汪寅仙、徐汉棠、谭泉海、鲍志强、何道洪等被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选派参加学习培训。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太湖西岸的陶都大地。宜兴紫砂在沉寂了十年之后,如井喷般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79年,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加强工艺管理和技术改造,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生产的紫砂陶器先后获得国家经信委银质奖和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先后成为国家一级企业、国家二级计量企业、国家轻工部质量管理奖企业。

  随着国内外市场对宜兴紫砂的需求,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不再满足于产品数量的生产。1981年,成立研究所,推动紫砂产品的创新换代,紫砂作品在国内外屡获大奖,摘得桂冠。

  1984年,李昌鸿、沈遽华《竹简茶具》和顾绍培、谭泉海《紫砂百寿瓶》荣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向世界展示了宜兴紫砂的蓬勃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里,宜兴紫砂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大放光彩,在历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中,屡次获得一等奖。

  一个个荣誉背后,凝聚着一代代紫砂艺人创新求变的艰辛付出,彰显了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锐意改革、勇立潮头的开拓精神。

  随着宜兴紫砂声誉不断提高,慕名到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参观的国内外人士,每年平均达到3000人左右。

  1979年,香港实业家罗桂祥来到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将紫砂分档定制,有力推动了紫砂走向高端市场,也为日后紫砂在拍卖市场的繁荣埋下了伏笔。

  在此后的十几年里,国家领导人万里、韩念龙、程子华、李淑铮、彭真、乔石、吕正操、周培源、朱镕基、李瑞环、刘华清、王光英等先后来到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进行视察指导。

  电视专题片《中国紫砂》、《紫砂泰斗顾景舟》、科教片《宜兴紫砂》、电视连续剧《紫玉金砂》等影视作品相继播出,更是让宜兴紫砂为世人称道,被誉为东方明珠、中华瑰宝。

  紫砂行业的不断繁荣,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此起彼伏。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先后组织紫砂艺人到加拿大、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香港等举办展览,并进行操作表演,有力地展示了宜兴紫砂的艺术魅力。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应邀赴台交流,汪寅仙、鲍志强、程辉、李守才、葛陶中等随行,这是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首次与台湾进行文化交流,堪称破冰之旅。2014年,“陶都风·宝岛情——宜兴紫砂艺术展”在台湾举办,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组织人员赴台参加,两岸再续紫砂缘。

  盛世紫砂

  进入21世纪,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迎来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

  2002年,面对经济形势和国际改革的大趋势,在宜兴市人民政府的主导下,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毅然改制,成立了宜兴方圆紫砂工艺有限公司。为了保护历史传承,同时保留了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

  2003年,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对陈列馆作品进行梳理,开始筹建紫砂博物馆。与此同时,编著《当代中国紫砂图典》,成立紫砂行业协会。并与学校合作,编写《陶娃学紫砂》,宜兴紫砂首次列入小学教科内容。

  2006年,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成为第一批传承人。三年之后,《紫砂陶器国家标准》由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方圆紫砂工艺有限公司会同宜兴出入境检验局起草完成,有力促进了宜兴紫砂的文化传承。

  2010年,七大老艺人艺术馆在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开馆,任淦庭、朱可心、王寅春、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蒋蓉的代表作品同时展出。

  一年以后,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获得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称号,成为迄今为止无锡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2013年,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再次获得“国字号”荣誉,“方圆牌”紫砂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这一年,宜兴紫砂博物馆历经十年正式开放。

  2014年,由中央工艺美院合并而来的清华美院与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合作成立紫砂研究所。一代美院人的梦想在这片土地上成真,一段文化交流的不解之缘再次续写。

  2015年,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走过了一甲子。六十年来不断成长,尤其近十五年来,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与繁荣。文化传承和产业拓展并轨前行,引领着宜兴紫砂走向一条跨越腾飞之路。

  六十年风雨沧桑,六十年步履蹒跚,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 六十年来,见证了宜兴紫砂由荒废到复苏、从衰落到兴起,在春风化雨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六十年里,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从最初的陶业合作社,成长为一个引领紫砂发展的龙头企业,凝聚着一个个紫砂人的艰苦奋斗,凝聚着千年陶都的紫砂复兴梦。

  文化传承,沉淀千年陶都底蕴;产业发展,打造盛世陶业传奇。展望未来,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这艘紫砂界的航母,将在太湖西岸的蠡河之畔,不断开拓出宜兴紫砂的广阔天地,不断抒写出“中国陶都 陶醉中国”的锦绣篇章。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 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