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紫砂壶款识特点 一看就知道
时间:2020-01-13 10:34:50
来源: 紫砂壶选
作者:紫砂故事
紫砂壶的款识一直都是制作紫砂壶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它代表着一种身份象征,让人一眼就知道这壶是哪位大师制作的。那么,六十年代紫砂壶的款识有何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民国时期,一些艺人应邀在宜兴、上海等地专门为商号制作紫砂壶,所用印章常有商号名,如金鼎、铁画轩等;还有的壶在底部镌刻有“大彬”、“陈鸣远”的款及钤印,而在盖内或錾下钤作者小印,表示仿制。
若壶底或壶盖内钤上“狮灯”、“合梅”、“梅桩”、“洋桶”一类品名,而没有作者署款的,这般为大量供应的商品。
在20世纪50年代成立合作社时期,宜兴县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曾用“宜兴县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的印记。到了60年代,宜兴紫砂工艺厂批量出口的紫砂壶,底部均有“中国宜兴”四字方印,没有作者名款。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文革壶”,因当时不许作者署款,故只有代表作者的数字编号,后来又出现了木质印章。这个时期只有少数紫砂艺人私下把自己优秀的作品偷偷盖上个人印章,其余一般都只是集体名款,如“长乐”之类。
现在,紫砂艺人对壶的印款越来越着重,紫砂款识已经成为紫砂壶装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代的制壶高手、名家对钤具印款都十分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