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瓢先生”陈正初携紫砂文化登上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
10月17日,紫砂艺人陈正初携紫砂文化登上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向世界传播和介绍宜兴紫砂文化。
纽约时代广场的纳斯达克大屏,作为“世界第一屏”,是全球顶尖企业以及世界文化名人展现企业实力和文化风貌的窗口。“石瓢先生”陈正初登上纳斯达克大屏,代表了艺人自身的文化标识,也是宜兴紫砂文化走向世界的表现!
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 陈正初
“真陶轩”的主人
在紫砂创作道路上,有一个人将先天的禀赋与后天的努力相结合,亦步亦趋,勤勤恳恳,作品屡获大奖,深受壶友喜爱,并被各大展馆收藏。有人说,这位紫砂匠人的每一把壶都是自己对紫砂感情的积累,都有一个小小的故事。这位匠人的名字叫做—陈正初。
陈正初,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1958年出生于宜兴,1991年进入紫砂二厂培训中心,师从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王福君老师学艺,2002年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造型设计进修班。从艺至今30多年,先后设计、创作各类紫砂新品,曾获“2007年度中国收藏家喜爱的紫砂艺术大师”称号,作品获奖二十余次,部分作品被影视明星和知名收藏家收藏。
陈正初,号称“石瓢先生”,石瓢壶艺得自祖母传授。在传统石瓢上进行创新,变为“开片石瓢”,尤有特色。部分作品采用上佳紫砂泥(称为“纯紫老泥”),吸水性佳,透气性惊人。壶内冲入热水后,与壶底接触的桌面会自然出现水珠,壶底却是干的。此效果目前国内仅见于陈正初一人的作品。
陈正初先后自己设计、创作各类紫砂新品与作品,在多次展评中获奖。自创工作室“真陶轩”,“真”者,“正”也,成为其主人。
全面开花的人生
陈正初,少时学习优异,努力上进;青年吃苦耐劳,立足紫砂全面开挂;中年敢于挑战、喜欢刺激,涉猎广泛,会做壶也就罢了,竟然还会开摩托艇;始终待人真诚、交友广泛,壶友尊其为“紫砂大侠”。
(一)年少求学务农 承载希望荣光
陈正初少时在校期间努力踏实,智力超群,学习成绩非常优异,因为家贫,也曾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但囿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初中毕业上高中多是凭关系入学,所以虽成绩突出但最终还是未能上高中,只能回家干农活贴补家用。
优秀的人,在哪里都会发光!20多岁时在太湖边务农,当时什么都种,很辛苦,因为“干农活是一把好手”,还担任过生产队队长,百多号人的当家人。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但凡能当上生产队长,都有着说一不二的脾性,而且在本队有着极高的威望,是大伙信得过的人。
勤奋、智慧、坚韧、信得过,这些求学拼搏的经历或在一定程度上也足以窥见陈正初老师接下来的精彩人生。
(二)青年立足紫砂 事业全面开挂
作为宜兴丁蜀本地人,陈正初受到紫砂的启蒙影响主要来自其祖母,他的祖母当时主要是做实用陶器大缸等,用以维持生活。80年代台湾“紫砂热”,紫砂行情渐好。陈正初一方面是为爱好喜欢,也是为生计,开始慢慢接触做紫砂。
陈正初刚开始是跟姐姐一起做壶卖壶,一把卖10几块钱。之后还随供销社人去过广东,坐36小时的火车,每次一般带50多把壶,一把壶在那里当时可卖32块钱。在广东期间有一次偶然遇到了一个壶友,拿一把水平壶问他是否可做,当时开价300每把,这无异于天降喜事。答曰可做,但需要回去看料。那把壶的泥料非常细腻,120目左右的粉胎泥。陈正初回家研究了半年,先做了10把,火爆售完,最后根据需求又做了50把。陈正初还自留了一把,至今珍藏在家,谁要都不卖。
从艺名师 踏实学艺
陈正初在宜兴紫砂二厂培训期间,拜紫砂名将王福君为师,经过老师悉心指导,他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紫砂之路,并在制作技艺上获得很大的提升,为他之后的获奖作品垫下了成功的基实。
家藏好泥 做一少一
陈正初家藏大量”纯紫老泥”,是从矿山紫泥中一块块精挑细选选出的。这些泥料极细,但吸水性、透气性惊人,壶内冲入热水后,与壶底接触的桌面会自然出现水珠,壶底却是干的。我们知道,一般砂壶烧制温度不到位,会出现吐黑的状况。陈正初的这些泥料十分优质,温度稍高点或低点,烧制效果同样到位。
开片工艺 一举成名
陈正初通过祖母传授、后期自我创新,在石瓢创作这块颇有建树,业界人称“石瓢先生”。2002年6月《开片石瓢壶》荣获中国名茶博览会暨首届碧螺春文化节中国紫砂艺术精品展金奖 ,陈正初一举成名!香港《大公报》还曾专栏报道过这款《开片石瓢》,轰动一时。
陈正初老师的紫砂壶艺是在精雕细磨的塑造中成型,具有严格、规范、准确的表现力,由于成型工艺手法不同,也决定了他紫砂作品的气质和风格特征。
创制新款 实用为先
传统是紫砂的根脉,创新是紫砂的生命,文化是紫砂的灵魂。陈正初的壶具有生命的活力和气息,能呼吸能吐纳,与有生命活力的茶叶互融互助,相得益彰,因而茶香也更为清雅、纯正。
“陈氏石瓢”:不临摹,有想法,得自祖母传授,在经典基础上有创新。壶身都相对饱满圆润,整体自带优美弧度,让人觉得舒服,实用性还是放在第一位。
《一品大员》特别金奖:当时专门帮领导设计的,壶型高低错落,上半部层叠多变,有三个台阶,意为步步高升;壶把是飞把,表示飞黄腾达,壶盖和壶钮相似于清朝时期的一顶官帽,所以起名叫一品大圆。
《添喜》来福:创作灵感都是来源于生活。在外孙出生的时候,陈正初创作了名为《添喜》的紫砂壶,以此表达因家里添加新成员而感到开心的愉悦心情。
此件作品,壶腹饱满、平肩、嵌盖,弯流带方的壶嘴,一点飞把的壶柄自肩部自然胥出,流畅之间,简单而不失细节,经得起长久把玩品赏。精选玫瑰红泥手工制作,砂质细腻,以手抚之温润柔和,特别适宜于把玩。值得一体的是,此壶的壶钮桥型特别,中间一抹淡蓝妆点,可谓画龙点睛,艺美之感,增加一份添喜之感。
(三)花甲挑战未知 一代紫砂大侠
常言道: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而陈正初并非如此。与一般这个年纪的人喜欢安妥、稳当不同,在每天做壶研究之外的闲暇时间,他喜欢开摩托艇,享受飞驰的感觉。这种经历可以说没几个同龄人敢去体验吧,但陈正初不仅敢,还是其中的能手。
陈正初还喜欢旅游,品尝美食,拜访结交的朋友,乐于去接受新事物。正如一句话所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于他而言就是在其紫砂作品里得以体现这种探索的精神和气质。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网上,陈正初都得到了很多壶友的尊重和喜爱,壶友们称其为“紫砂大侠”。陈正初这么多年在全国各地都交了很多朋友,有很多壶友朋友数年如一日的支持他,而他对于壶友也是真心诚意,不忽悠人,作品价格实在。
陈正初表示:“紫砂是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在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与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中发生了密切联系,从古代文人饮茶及把玩之器,转入到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是一种雅的艺术,但对于我而言它不光是一种艺术,接触紫砂将近三十年,我一直在紫砂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它改变了我的生活,并为我带来了自信,结交了很多朋友。”
对于未来自己,陈正初认为还需要再经历更多技艺的磨炼和实践的验证,希望能进入更高的专业层次。对于紫砂事业,希望整个产业能够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闲暇之余,陈正初会在自己的网络空间写几篇日志,有对紫砂的理解,亦有对展览的感受。从他质朴的文字里,你会读出一个士子的气质。读他的紫砂作品,似乎也有那么一种绅士的风度,细腻而不拘束,作为一个紫砂爱好者,陈正初认真虔诚。作为一个紫砂工作者,其人睿智诚信。在紫砂创作道路上,陈正初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一份耕耘,一份收货;一份执着,一份欢喜。
真金的光芒永远都是璀璨的,优秀的紫砂作品迎来的是被记载和收藏的命运,而优秀的紫砂艺人迎来的则是广泛的曝光和宣传。陈正初屡屡被媒体采访,他的作品和事迹也屡屡被各大媒体报纸所刊载。
陈正初走过了20余年的紫砂艺术之路。他在这一路经历了多少风雨挫折,却始终锲而不舍。对于陈正初来说,眼前的紫艺之路将更宽,更广。
编辑: 吴天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