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官方网站!网址:www.cslai.org

您的位置:首页 > 陶瓷艺术 > 陶瓷文化

宜兴:见证紫砂艺术精彩蝶变

发布时间:2019-10-08 15:15:11 来源: 宜兴日报 作者:马俊华、谢龙
  原标题:见证紫砂艺术精彩蝶变

                                         

  韦钟云在制作紫砂壶

    日前,韦钟云和妻子高小东将一叠珍藏多年的饭票、粮票,交到了儿子和儿媳手中。“交给他们,就是希望他们能记住勤俭节约的好传统。”韦钟云说。

    韦钟云出生在宜兴市丁蜀镇一制陶家庭。受家庭氛围影响,韦钟云从小便喜爱紫砂和艺术作品。可能是看到韦钟云的天赋,尽管家住茅草房,条件十分艰苦,他的母亲依然支持韦钟云在家学画画。“那时候,新中国成立不久,大家的日子过得也比较艰苦,靠手工制作的微薄收入,我家也只能勉强维持家用。”韦钟云说。

    12岁那年,韦钟云因家中贫困而辍学。辍学后,他便到一间工厂做起了小工,以此补贴家用。或许是看上了韦钟云出色的绘画功底,他被调往瓷器车间做碗面彩绘工作。“那时的车间条件不比现在,夏天酷暑难当,冬天寒风刺骨。但是,想要画好碗面彩绘,还得静得下心、沉得住气。”一年冬天,韦钟云的手上长出了不少冻疮,疼痒难当。但是,韦钟云并没有向任何人抱怨,更没有请假休息,而是跟往常一样完成每天的工作任务,他说:“那时,受限于经济水平,制陶更多的还是服务生活,一个人一天就要完成数百只碗的碗面彩绘。”凭着肯吃苦的精神,韦钟云先后被调往工厂内的粗陶、陶罐生产车间,还承担起工厂的机修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也给韦钟云之后的紫砂之路奠定了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韦钟云也迎来了发展机遇。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工资的提升,韦钟云和高小东在老屋后购买了一间老宅。自己买来瓦片,喊上亲戚朋友帮忙,一阵忙活后,韦钟云夫妇住进了“新房子”。“虽然地面是泥土地,墙面也简陋,但总算有个像样的家了。”韦钟云笑着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类工厂百花齐放。当时,刚刚成立的市紫砂工艺五厂招聘设计人员,已经从事了20多年紫砂产品设计制作工作的韦钟云在好友推荐下,来到市紫砂工艺五厂内,负责研究所内的工作。从那时起,韦钟云发现,越来越多的商人来到宜兴,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艺术品紫砂的制作中。也是从那时起,韦钟云第一次骑上了摩托车,第一次用上了照相机。

    1993年,韦钟云已在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工作了。当时,他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为国家有关部门准备一件礼品。接到任务,韦钟云连续奋斗了十几天,每天加班至深夜,设计制作了一套《圣陶壶》,并获得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这次的成功经历,让韦钟云无比自豪,也越来越为自己紫砂人的身份感到骄傲。在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工作了近20年,2010年,韦钟云正式退休,那时,紫砂已经成为宜兴最重要的城市名片,是享誉全国的精美艺术品。

    退休后,练字、种花成为韦钟云退休生活的乐趣所在。他说,他与共和国同岁,见证了紫砂从普通日用品到精美工艺品的转变。“这不仅是紫砂从业者的转变,更是消费者观念的改变,而根本原因就是国家越来越富强。”(见习记者徐卿尧)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2019 京ICP备13008251号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