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紫砂壶历史中的台湾与宜兴
江苏省宜兴的紫砂壶,近年来在艺术品收藏市场上出尽风头,大陆紫砂壶拍卖市场上,有大量的紫砂壶是从港台回流到大陆的。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宜兴的紫砂壶开始大量出口香港,实际上,香港大量经营进口紫砂壶是从罗桂祥的双鱼公司开始的,这家公司以收购高中档紫砂壶为主,主要的购买对象是香港和东南亚收藏家。后来,香港有其他三家公司也开始进入紫砂壶的贸易,从宜兴直接进口然后大量转口到台湾。
由于台湾经济的腾飞,给一部分人收藏紫砂壶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由于当时还没有三通,大量的紫砂壶先流进香港,再由香港出口至台湾,台湾藏家由于渠道单一,拿到的货是出产地宜兴出厂价的近十倍,于是,一些人开始以探亲为名,偷偷到宜兴收购紫砂壶。
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整个宜兴尚没有一家外贸经营权的公司,出口主要是省级专业外贸公司,为此,宜兴政府在丁蜀公安分局设立紫砂市场整顿办公室,严禁私自与台湾商人的紫砂贸易,并狠狠打击了一大批个体经营的紫砂贩售者,当时的公安紫砂办还排号确定了十大贩紫砂壶王,对他们24小时跟踪,不让他们与港台人士接触,甚至设卡检查,使得一下子台湾的紫砂壶收藏更加货源紧张而价格飞涨。
由于政府规定商家不能直接把紫砂壶卖给港台商人,也使宜兴紫砂壶从业人员感到盲然,于是,就租车从上海直接把台湾客商接到家中,或者干脆在上海市租宾馆接待台湾的收藏者,这样一来紫砂办的战线拉得很长,有几次在上海的锦江宾馆、达华宾馆直接抓人回宜兴,他们手中的紫砂壶也被充公,紫砂整顿办是独立王国,据说那些充公的紫砂壶至今不知去向,因为充公以后也从来没有开出一张收据。由于这样的公安整顿办与1978年三中全会精神有悖,这个办公室不久就被撤销了,从而大大解放了紫砂壶的生产力。
宗志仙:《牡丹》
宜兴紫砂人是第一批接触中国银行发行的“外汇券”的,台湾商人买壶,基本都是用外汇券,因为与人民币等值,可以到上海的侨汇商店去购买紧俏商品,那时宜兴紫砂壶从业者不会收美元与港币,因为汇兑人民币很麻烦,而且容易暴露自己的财富,台湾人进来外汇券也是限购的,于是,通过地下钱庄把美元兑成人民币来支付货款。
随着紫砂壶贸易政策的逐渐宽松,台湾人通过厦门的渔船返运紫砂壶,在海上交易,而且还有专门的中介机构来发货,那个时候人民币还没有发行100元面值,但外汇券有100元,他们把成捆的外汇券塞满紫砂壶成型师傅的泥凳下,求他们尽快完成订单,听一位台湾的贩子说,当时台湾做紫砂壶生意的利润比贩毒还高,许多人铤而走险,坐小渔船偷渡至厦门,然后在厦门设点返运至台湾。1986年以后,当时宜兴出厂价10元人民币的壶,到台湾可以卖120美元,由此,来宜兴贩买紫砂壶的人越来越多,起初多是台湾的无业游民,后来开始有专业的古董商参与,贩壶的质量开始提高。
台湾紫砂壶的收藏热,是与台湾人办了两本好的杂志和一些电视节目的推介的作用分不开的,从当时不满千人的紫砂队伍的产量来说,不够台湾一个市县的消费量,实在是供不应求,于是,宜兴出现了二厂、三厂、四厂、五厂等乡镇企业加盟,从而一些粗制滥造的紫砂壶充斥台湾市场,台湾市场急剧下降,到2000年,台湾市场开始进入拐点到现在一直没有起色,由此,大陆收藏队伍逐渐壮大起来,大量以前卖至台湾的茗壶开始反销大陆,圈内称之为回流壶,由于当年出口至台湾的紫砂壶基本上是非正常渠道,大量回流壶中现在已经成为高工大师当年学徒的习作,许多收藏者以现代职称对应的价格购买,风险很大。紫砂从业人员从不足千人发展到如今的20万大军,自2008年开始进入到井喷状态,直至近年开始大陆市场也开始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