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西游记》,长大后才知道此壶也暗藏僧帽玄机
莲生紫瓯上,虚冠见佛心。
汪寅仙老师曾这样描述过这样一款壶 “这虽仿时大彬的壶样,但我觉得顾老对该壶的制作更加严谨,从壶身内外的工艺水准可看到顾老在方器制作上过硬的功力和法度。壶身上下线条变化丰富、比例恰当,特别是壶颈肩部用收紧的云肩线,使壶的节奏感更加强力。莲花瓣的比例及畅开的角度,有一种莲花正在开放的态势。壶嘴壶把的大小粗细与整体比例协调得体,壶盖面层次有序加高,正托起了花顶摘手,使其更显端庄、内敛,制作精致,用温润的紫红调砂泥制作,更使人爱不释手。” 这是顾景舟先生超越前人的精神之作——僧帽壶。
僧帽,顾名思义,就是出家人头上戴的帽子,历代是佛教圣洁之物。“僧帽壶”实质上也传承了佛教圣洁的文化蕴意。它最早出现于元代,是以瓷器为载体,明清以后,随着大量瓷器工匠纷纷投入紫砂器制作,也将僧帽的器型移植了过来,从而开启了紫砂僧帽壶的历史。
紫砂僧帽壶,器型传承主要分三类:
第一类是经考据确定为最早出现在紫砂器中的“高”僧帽壶;壶型为鸭嘴形流,口沿上翘,前低后高,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
第二类是明代万历年间李茂林款式的僧帽壶;该壶流短直,嵌盖,壶肩刻有一圈十六字篆文,「浮霜冷月霁雨霄清流芳润渴止暑消冰。」壶底刻有:「万历丁丑子京先生索,文嘉铭。」十二字楷书铭文。回旋倒读均成文,壶身与现代僧人所戴帽子最为相像,是僧帽壶中比较特别的款式。
李茂林《僧帽壶》
第三类为时大彬款式僧帽壶。著名紫砂四大家之一的时大彬款的僧帽壶算是此款壶型的一个里程碑。大彬的僧帽壶口沿处延伸出五瓣莲花,壶盖呈正五边形,边缘隐约于花瓣之中,壶钮为佛珠状,犹如僧帽之顶,壶颈紧接花瓣好似帽沿,鸭嘴流,耳形的壶把上有一个小扳手,壶底亦是正五边形,整体造型棱角分明,精雅独到,神韵自若,为世人称绝。
时大彬《僧帽壶》
时大彬《僧帽壶》
从时大彬到李茂林乃至今天,僧帽壶一直是紫砂传统工艺中成型技法难度最高的作品之一。其一,全手工制作难度大,要求有扎实过硬的手工成型基本功,镶接成型中对泥片干湿度的把握要得当,否则极易开裂变形;“角”与“面”的对应需精准,才能口盖严密规整;细节的处理干净利落,面面俱到。其二,除手工技艺外,对造型的理解和领悟十分重要,尤其是方器镶接作品应避免由规整严谨所带来的刻板,避免在面与角处理时的绵软感,造成失去骨骼精神的可能。
但顾景舟仿制时大彬的僧帽壶却为一绝,其制工精细,轮廓端正,从古器中摹得其形,并赋予了新气象,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顾景舟《僧帽壶》
顾景舟《矮僧帽壶》
此件“紫砂矮僧帽壶”轮廓清晰、锋芒内敛,各个部分的衔接自然贴切、立面挺刮,造型上节奏紧凑、浑然一体。壶嘴与壶身的连接处、壶颈的肩线线条等细节处都显现出手工艺的趣味和紫砂传统造型艺术的精神。底面落款“生莲居,大彬”,乃是仿照原件所刻,刀工犀利,书法遒劲。在壶把处,顾景舟特意加钤一枚“景记”印,实则是顾景舟不愿将此作品为人所利用去蒙骗无知者的良苦用心,也可见老一辈紫砂大师的高尚人品和道德。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僧帽壶,壶体风格有圆的、也有六方的;有高僧帽、也有矮僧帽。鸭嘴流有圆有方;流的下方有半圆的、也有锥形的;莲花瓣有高墙的、也有矮墙的;滴子有六方菱形、也有佛球状。这些细节的稍许变化,可能源于僧帽本身不同风格的造型设计,多变的风格也展示了壶型丰富的美感。其独特的造型包含着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同样也折射出中国佛教文化和历史文明的匠工精神匠人情怀。
杨瑶芬《僧帽壶》编号:48941
鲍雯君《僧帽壶》 编号:18040
周莹《僧帽壶》编号:48431
什么是佛呢?我想它本身应该是一种修行和思考行为,同时也代表修行和思考的结果。手握一抔紫砂净土,心随千番星辰帷幕,复一年,日月山水相伴,浮生嶙峋。无限关山无穷月,佛陀的足印最终幻化成一朵朵莲花。或许,壶佛本就是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