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阵父子兵”,细数紫砂界著名的父子制壶高手
宜兴紫砂闻名海内外,传承数百年,为世人所推崇。究其原因,除正宗紫砂泥料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是历代传世,家族世袭。
在这个传承过程中,有诸多“著名的父子制壶高手”,但是他们究竟只是“子承父业”还是“青出于蓝”?细数古往今来紫砂界著名的父子制壶高手。
“古拙二时”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时朋和他的儿子时大彬,制壶均以古拙见长。
时朋:明代嘉靖、隆庆间宜兴制陶名艺人,生卒不详。江苏宜兴人。时大彬父。擅制宜兴砂壶,以古拙见长。与萤翰、赵梁、元畅,为“四大家”。
时大彬:宜兴紫砂艺术的一代宗匠,宋尚书时彦裔孙,时朋之子,生平活动期在明代万历朝至清代顺治朝之间。
大彬壶艺在明代就享有盛誉,多见于文人记述。明许次纾《茶疏》︰「往时供春茶壶,近 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时大彬继供春之后,创制了许多制壶专用工具,创制了许多壶式,并培养了李仲芳、徐友泉等一批徒弟。承上启下,发展了紫砂艺术。时大彬的早期作品,坚致朴雅。好仿供春大壶。自从他游苏州娄东,交接陈眉公诸辈后,制壶风格为之一变。制壶由大转小。据称︰时大彬的创作态度极其严肃,每遇不满意的作品,即行毁弃。即打碎十之八九也在所不惜,当时茶风盛行,对壶艺要求很高。
时大彬作品虚扁壶
时大彬 龙凤印包壶
时大彬一生约八十余岁,所制作品当数以千计,流传其广。有诗为证︰「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明末四公子之一宜兴陈贞慧《秋园杂佩》载︰「时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其制始于供春,壶式古朴风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后则如陈壶(陈鸣远)、徐壶、皆不能彷佛大彬万一矣」。时大彬作品虽多,但流传存世者极少。至清乾隆年间,时大彬的作品已视为稀世珍宝了。
“李四李大”
李养心善制小圆壶,因排行四,人称“小圆壶李四老倌”。李养心之前,紫砂壶是“搭”在陶缸内入窑烧造的,陶缸的釉料常在壶体上留下“釉泪”。李养心开创了“壶乃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的时代,停止了紫砂壶的粘染釉泪,烧成品清新赏目。父亲李养心主张复古,壶风朴素简洁;儿子李仲芳坚持出新,壶风巧妙多变。父子常称兄道弟,争论激烈。
菊花八瓣壶
李养心:明代嘉靖、万历间(1522-1619)宜兴制壶高手。号茂林。江苏宜兴人,一说江西婺源人。生卒不详。“四名家”(董翰、赵梁、袁锡、时朋)后制壶名工,擅作小圆式壶,世称“名玩”,朴实中具妍丽之态。排行第四,故又以“小圆壶李四老官”得名。制壶不加署款,仅朱书号记而已。原先壶坯,都附入缸窑烧造,不用匣钵封闭,沾有缸坛釉泪。
李仲芳:制壶名手李养心(号茂林)之子,制陶名家时大彬高足。万历(一五七三―一六二o)间人。善制宜兴砂壶,及时大彬之门为高足第一,所制渐趋文巧。其父督以敦古,芳尝手一壶示其父曰:“老兄,者个何如?”俗因呼其所作为“老兄壶”。亦入金坛,卒以文巧相竞。
“大陈小陈”
陈子畦效仿徐友泉的制壶技艺,其“南瓜”壶造型别致,小巧生动。陈子畦的儿子陈鸣远,是“花货”鼻祖,把可喻情言志的海棠、合欢、松柏、兰草等,把可迎祥祈福的南瓜、核桃、石榴、花生等,移形紫砂壶及杯、瓶、盒以及各式文玩上,发展了精巧的仿生写实,制品无不精妙,配以契合肌理的泥色,活生生、鲜灵灵,一时名盛。
南瓜壶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官藏”南瓜壶“一具,紫泥调砂,壶身做八瓣南瓜形,壶把为瓜藤,壶流为卷叶,壶盖为瓜蒂,整体浑然天成,自然有致,把下钤”陈子畦“纂文方印。另香港茶具文物馆藏”贴栀子花树段笔筒“一件,配色和谐,贴画生动,只做工整,底钤”陈子畦“纂文方印。
陈子畦,明末清初(约 1625—1690)人,紫砂制壶名家。仿友泉壶最佳,工制壶杯瓶盒诸物,手法在徐友泉间,为世所珍。
陈明远南瓜壶
陈明远制三足圆壶
陈鸣远:字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是几百年来壶艺和精品成就很高的名手。陈鸣远出生于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达数十种,无不精美绝伦,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风格,作品名孚中外,当时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对紫砂陶艺发展史建立了卓越功勋。(详见紫砂书籍《壶魂》、《壶论》)
“邵程爷孙”
邵友廷擅制“鹅蛋”壶和“掇球”壶,工整规范,软提“矮蛋包”壶是其经典作品。邵友廷养子程寿珍,制壶简练,粗犷中有韵致,所制多为“掇球”、“仿鼓”、“汉扁”等款式,尤以“掇球”名重一时。程寿珍的儿子程盘根,亦善制壶,简单古朴。
邵友廷作品 掇球壶
邵友廷作品 蛋包壶
邵友廷:清朝道光至同治年间宜兴上袁村人,他精工壶艺,尤其善于制作鹅蛋壶和掇球壶。并传继子程寿珍,为其造就紫砂艺品的坚实基础,成为屡摘国际金奖的名手。是近代制壶名家程寿珍的养父。他制作的紫砂壶大多工整、规矩,尤其擅长制作方圆器和加彩壶。邵友廷制作的器物,大多盖有“友廷”两字的椭圆形阳文篆印。
程寿珍作品 掇球
仿古
程寿珍:(1858—1939年),又名陈寿珍,号冰心道人,清咸丰至民国初期的宜兴人,是一位勤劳多产的紫砂壶名家,师承其养父邵友庭,擅长制形体简练的壶式。作品粗犷中有韵味,技艺纯熟。所制的“掇球壶”最负盛名,壶是由三个大、中、小的圆球重叠而垒成,故称掇球壶。其造型以优美弧线构成主体,线条流畅,视觉感也极为舒适,整把壶稳健丰润。该壶于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赛会和芝加哥博览会得金奖,当时名重一时。
这些只是紫砂文化世代传承的一个缩影,宜兴紫砂的发展,正宗泥料是基本,传承创新是关键。从事紫砂事业,并不断进行下去,已然成为宜兴艺人的一种文化追求,而不仅仅为金钱利益,这种传承信念不可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