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平 紫砂器传统工艺没有捷径,守旧即是创新
“沉香黯肝松花色,闪色蜜蜡淡墨色,海棠朱砂冷金黄,定窑水碧露葵黄,梨皮榴皮五彩色,天青鼎黑紫栗香……”宜兴纯正的紫砂矿料经过千度烧成后,竟然呈现出如此瑰丽的色彩。宜兴紫砂工艺大师杨华平告诉记者,这些紫砂矿料烧成后的发色早在明代著名学者、茶人 周高起所著的《阳羡茗壶系》以及清代著名藏书家、文学家 吴骞所著的《阳羡名陶录》中都有明确记载,尤其明代和清早、中期的紫砂作品充分地阐释了紫砂的肌理美、色彩美、古朴美、自然美、以及厚重美,为后人所赞叹,这背后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杨华平大师说,这是由紫砂艺人当时所采矿的条件采矿的背景,采矿的工艺和当时紫砂艺术的价值观所决定的,宜兴丁蜀镇黄龙山的紫砂矿料含有非常丰富的矿物成分,具备了非常合理的矿物颗粒组织,所以在制陶时不用加任何的配料就可以单独成型,全世界除宜兴之外的其它各地的陶瓷产区的矿料因为不具备宜兴紫砂矿料的可塑性,他们所采用的陶器成型方法是拉坯法、盘筑法、掏空法、注浆法这几种,宜兴紫砂因其材质优良的可塑性,具备了徒手拍打身筒的技法条件,所以几百年来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方器圆器花器筋纹器,根据杨华平大师的粗略统计,从明代至今,紫砂器的款式达数十万种之多。
彭年壶,作为紫砂界的老字号,在业内有口皆碑。杨华平大师作为清代紫砂巨匠杨彭年第九代嫡系传人,自有一份得天独厚的滋养与领悟。“用茶壶说话”,是紫砂世家的家训。杨华平大师的代表作之一《石瓢壶》。那壶骨肉均匀、腴而不腻。壶身轻盈,拿捏自如,仿佛天成。舀上一盆水,将壶轻轻放入水中,壶如小舟,不偏不倚,圆稳而行。如此好壶,须净几明窗,熏衣香草;花间明月,松下凉风。杨华平大师恪守着紫砂全手工传统技艺,正如他经常所说的那样,对于紫砂手工艺而言,捷径就是死路,而守旧、守住传统就是创新。紫砂器全手工技法,是千年紫砂浓缩的精华,寓意深远、禅意隽永。愈是简洁的器型,愈能包罗万象;愈是简洁的创意,愈能直指人心。
从养壶的角度说,全手工壶由于拍打身筒的技法独特,入窑烧成后的泥色滋润,更易于滋生包浆。杨华平大师的《虚扁壶》,采用了他父辈收藏了几十年的老料,以全手工精心制作。壶的结构凌虚而有劲节,尤其是壶腰那似节非节的棱角线,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有道是,玉在山而木润,川生珠而岸不枯。壶嘴之韵,如角弓玉剑;壶把之功,宛若高衲昼夜论禅。
杨华平大师说,一把好的紫砂壶应该具备几个方面的特征:传统工艺必须和茶道结合,壶为茶用,茶由壶生;一壶在手,尽知况味。最完美的其实就是最简单的,提起一把壶来,看得舒服,拿捏得体,出水爽利,那壶就如贴心知己,须臾不可离开。人追求的,正是那法度中的淡逸轻松,全手工的回甘韵味。而每一把壶,都是有心情的。壶手的胸襟、气度、见识、感受,必然传递到紫砂壶上。杨华平大师的《平盖井栏壶》,泥色清亮,沉稳如钟;端穆之井,如佛打坐;藏锋蓄锐,养天地之气,属绚烂归于平淡的大器之作。古有陈曼生和杨彭年,曾在合作的井栏壶上这样题铭:天茶星,守东井;占之吉,得茗饮。活脱脱一个壶仙在快活地自我陶醉。
杨华平 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杨氏紫砂世家传人、杨彭年紫砂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宫廷紫砂艺术传人、宜兴市紫砂行业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宜兴紫砂陶优秀传承人、宜兴市壶趣紫砂壶有限公司总工艺师、清代紫砂巨匠杨彭年第九代嫡系传人,1993年进入紫砂工艺厂学艺,自幼受紫砂艺术世家氛围的熏陶,和师傅的严格教导以及自己刻苦学习,练就了扎实的紫砂壶全手工制作技法。2002年9月录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人文艺术高级研修班,经系统学习更具备了结合传统并加以创新的造型设计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作品用料考究、得法自然,以形象的造型表达无形的气势,精气十足。从艺二十余载,杨华平大师总是以诗人般的激情,陶醉于他的壶艺天地,那壶中的清馨之美,回荡于书室茶坊,扶摇于心灵殿堂,成为壶客茶人的宝爱之物。
《彭年壶》艺简:杨彭年 字二泉,号大鹏,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巨匠,善制茗壶,有的浑朴雅致,有的精巧玲珑,且善配泥色。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世称“彭年壶”,杨彭年是紫砂艺人与文人全面合作的典范。他与篆刻家、书画家陈曼生合作的“曼生十八式茗壶”,是艺人与文人深入交流、全面合作的结晶。对紫砂艺术的中兴、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