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中创新的紫砂艺人刘新群
走进刘新群大师的紫墨斋,跃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各式紫砂壶作品,与这些古香典雅的紫砂茗器相处一室,让他更显一派仙风道骨的艺术韵味。刘新群师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毛国强,擅长制壶、陶刻以及绘画,以一幅画作为收藏证书,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独成紫砂界一股特有的风格。
师出名门开创紫砂艺术新时代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钟灵毓秀的宜兴,养育了多位举足轻重的艺术大师——徐悲鸿、尹瘦石、吴冠中……与这些响当当的艺术大师一样齐名的,则是宜兴的土——紫砂泥。只有产自这里的土,烧制出来的壶,才是宜兴紫砂壶,正所谓“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一丸土”。
刘新群的童年是从玩泥巴开始的。在他生活的村镇上,很多家都有小窑,他算是地道的“窑厂人”,看着邻居中有人把土和成泥,做坯,再烧,最后变成一把漂亮的紫砂壶用来品茶,让他觉得很好奇,“与紫砂结缘,追根溯源,与我哥哥刘天源有关系。他是开模的高手,我的制壶手艺深受其影响,他对紫砂的热爱一直激励我,让我从普通艺徒开始,一步步走到今天。”回忆过往,刘新群很是感慨。
谈及今天的成就,刘新群心怀感恩,他说:“自己能有今天,十分感谢恩师毛国强的谆谆教导。能成为毛国强大师的徒弟,是我一生最荣幸的事情。师父言传身教,毫无保留地把绝技都传授给了我,在师父这里,我不仅能学到制壶的技艺更能结交四方名士,学习到做人的道理。”
跟随着毛国强大师学艺,让刘新群更加勤奋好学,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刘新群艺海行舟,勤奋作桨。他每天都会铺开宣纸,练习一个小时的书法绘画。平时工作之余,他手里提着一把刻刀,在废品上反复练习,摸索雕刻的技法……刘新群的成功得益于天赋,更得益于长期不懈的勤奋和努力。他的积极进取的治艺态度贯穿于他的艺术人生。正是不断的吸取,不断的积累,使他具备了多方面的才华和修养。
“一件作品从泥土变成茶壶可以说是‘有了鲜活的生命’,所以制作紫砂壶除了要有一双灵巧的手,最重要的是一颗细腻的心,一颗对紫砂由衷热爱的心。”刘新群说。
痴艺者,技必精
紫砂壶的制作大致包括预备、制作、烧制和后续工序四个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很强的专业性。以最基础的选泥为例,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最重要的就是泥的优劣,不仅泥色要好,烧制后紫砂质表给人的手感也要非常舒适,这样才具备了一把好壶的基本要素。
“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我从小受熏陶,而且对紫砂有着极高的悟性和天赋,在日常研究传统紫砂的造型和制作的过程中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慢慢地对传统紫砂的鉴赏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在制作过程中,博采众长,使之更加完美,从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刘新群说,“我觉得我的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传统中有所创新。时代在变,人们的审美观点也在变。制壶在继承传统经典的同时,创新很重要。我觉得创作灵感有两种来源:第一种是一点点的生活积累,这里面也有两种:一是突然而来的灵感,如采风时反馈出来的信息灵感;二是从生活、电视、图片、传统文化中综合整理信息而来的。第二种就是实践过程中的积累,长久的制壶后,自然而然会对紫砂造型有一定的想法,这时候的创作便是水到渠成了。我的作品风格形式一般都是古朴中见俊秀、细腻、简洁、形神兼备、柔中带刚,而且内涵丰富,也许这就是我的一大亮点吧。”
这些年,刘新群的作品也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特、金、银、铜等奖项。面对殊荣,他很是低调:紫砂技艺学无止境,我还想继续“感悟”紫砂泥的泥性,做出更好的作品来。生性低调的刘新群,总是这般默默的琢磨技艺,追寻返璞归真、大道至简的艺术境界。
凭借自己对泥土独特的深厚感情,他对艺术有了另一番敏感的触觉和表达:将现代雕塑的理念融入传统的陶艺,将古朴的日常生活的真实状态,融入传统的紫砂,思想与激情碰撞,迸发出对作陶艺术的执着张力。
刘新群说:他们业内有句话叫“成名之前靠作品,成名之后靠人品”,而他的理解是“成名之前靠作品工艺性,成名之后靠人品靠作品风格、理念、思路”。他结合自身知识储备、技术能力,经多年摸索探索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希望以深邃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入壶,弘扬紫砂艺术传承中华文化。让取之不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紫砂艺术相得益彰、相映成辉。而作为占有得天独厚条件的紫砂人,我们更应该团结起来好好地探索它,研究它,沿着我们前代的陶工,古人留给我们的东西,大家来好好地虚心研究它、完善它、实现它,把它最美最美的东西留给人类,一代一代地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