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王寅春、顾景舟两位大师都偏爱有加的得意高徒
平淡有思致 静待含苞花
——记张红华
现今,从事紫砂艺术五十多年的张红华已经是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遥想当年,她进紫砂工艺厂学艺时,蓦然地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场所,虽然满脸的稚嫩之气,但眼中坚毅的神色和身上沉静的气质却让王寅春老先生很是中意,认为她是非常适合紫砂陶艺的璞玉,只要加以雕琢将是未来紫砂界的又一位陶艺好手,于是当即就收为弟子,带领她学习各种紫砂陶艺,认识紫砂艺术的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内容。
张红华的蕙质兰心,让她能在师傅的教导下飞快的领悟紫砂创作的基本法则。然而,她的学习却不求快,而在于深。她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一门制壶的手艺,而是紫砂陶的艺术精髓。技艺固然是基础,但是紫砂壶中深蕴的文化艺术内涵才是紫砂壶的灵魂所在。紫砂泰斗顾景舟大师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对张红华的紫砂壶艺悉心地指导点拨。在两位当代紫砂大师的言传身教下,张红华的壶艺一步步成熟了起来,既传承了王老多变的创作,又沿袭了顾老严谨唯美的风格,在紫砂艺苑自成一派,独树一帜。
在张红华看来,艺术的创作应该道法自然,遵循天人合一的法则。她模拟自然形态而创作的紫砂花器,犹如一个个立体的画卷,抓住自然的神韵,展现生命的律动,充盈着自然的灵动之气。
张红华作品“三友同堂”
张红华作品“宝鼎壶”
张红华作品“提梁石瓢”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接受张红华“提梁石瓢壶”
在紫砂艺苑耕耘多年,张红华早就谙知紫砂艺术和其它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紫砂壶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几百年以前,由于文人雅士的参与创作,让紫砂壶有了典雅的文学气韵,逐渐走上了艺术的道路;紫砂壶又以自己独特的造型装饰等艺术来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
紫砂泰斗顾景舟与爱徒张红华合影
张红华是个极富才情的女子,在江南水乡中成长的她,也有了如水一般温婉的性格。也许是一个人做壶久了的缘故,她从不喜爱嘈杂的环境,偏好低调的生活。在制壶以外的日子里,经常可以看见她与书为伴。在文字中浸润良久,她的思绪也被带到广袤的远方,在她天马行空般的想象中,一个个创作的灵感不时的迸发了出来,给她创造了诸多具有时代感的艺术语言。
张红华作品“金铃壶”
张红华作品“梅花宝鼎”
张红华作品“如意仿鼓”
纵观张红华的作品,总能在其中看到紫砂艺术最本质的价值。在王寅春和顾景舟两位大师的影响下,张红华对紫砂一直保持着最初的赤子之心,在她的手中,每一把紫砂壶的创作,就是一个追求美的过程,一个文化的传承,一个艺术的创意,一个情感的表达……她在紫砂壶中藏入了江南千年的文化底蕴,赋予它水的轻灵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