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青创客家②|林灿煌:一把紫砂壶串起两岸文化交流
走出台岛看世界,别再执着于生活中的“小确幸”——近年来,江苏推出系列支持台青求学、实习、就业的务实举措,特别是江苏各地50余个具有两岸元素的青年创业平台为台湾青年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吸引他们告别“小确幸”,来江苏创造“大未来”。台青来苏创业人数不断创新高,催生了一批台青创客家。
新华日报全媒体国际传播部推出《台青创客家》栏目,关注他们的奋斗和生活,体会他们的苦辣酸甜,描绘台苏两地的紧密联系,讲述台湾青年在江苏这片热土上如何拼搏、创造出“大未来”的故事。
交汇点讯 见到林灿煌是在“陶都”宜兴的丁蜀镇,漫步在小镇的青石路上,耳边响起的是拍打紫砂泥料的声音,这是“陶都”特有的韵律。林灿煌来自台湾新竹,在丁蜀镇学紫砂壶十三年,如今已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烨煌纪。
烨煌纪在装修中,林灿煌在季畅园接受了采访。季畅园是林灿煌的师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季益顺创办的紫砂艺术馆,幽静的长廊、雕花木窗、怪石上放置着许多紫砂壶的千壶岛,典型的江南古典园林建筑风格。置身于古朴的季畅园,时光也慢了下来,林灿煌工作的地方位于季畅园二楼,靠窗的桌子上摆放着各式工具,桌子中间摆放着紫砂泥堆成的泥片,林灿煌拿起一个木质的搭子,把泥片打薄,他的故事也在低沉的拍打声中涌来。
第一个在丁蜀镇学到紫砂精髓的台湾人
1984年,林灿煌出生于台湾省新竹市的一个小渔村,小时候在他还对茶文化还没有任何概念时,就像身边的大多数台湾人一样,每天晚餐过后与家人朋友围坐喝茶聊天。林灿煌清晰的记得,小时候家中一架老木柜上摆满了父亲淘来的各式紫砂壶,每当有好友来访,父亲都会从木架上随手拿起一把沏茶,当壶盖掀起的时候,茶香扑面而来,那是林灿煌对紫砂壶最初的记忆。
后来林灿煌的父亲到大陆做生意,一次偶然到宜兴买紫砂壶时,看到了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前景,于是往来于大陆和台湾,销售紫砂壶。90年代,大陆的紫砂市场还处于低迷时期,却因台湾茶文化浓厚,紫砂壶很快在台湾盛行起来。父亲的紫砂壶生意也越做越好,也认识了许多宜兴紫砂壶工艺大师。2008年,大学毕业的林灿煌在父亲的推荐下来到宜兴丁蜀镇学习做紫砂壶,并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季益顺为师,和林灿煌一同在季畅园的师兄们很多都是紫砂一厂徒工班出来的匠人,在季畅园成立前经过紫砂厂的培训历练,现在也都是紫砂界颇有实力的匠人。
在丁蜀镇制作紫砂壶的大多是本地镇上的人,他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制作紫砂壶的专业术语也多是用当地方言表达,这对于从小在台湾长大的林灿煌来说很是艰难。方言还不是最难的,因为制作紫砂壶是当地赖以生存的手艺,宜兴的制壶匠人们大多“传里不传外”,手艺的核心部分此前只有当地人能学到。此前来学习的台湾人经常几个月学点最基础的就回去了,林灿煌是唯一留下来的台湾人。
回忆那段岁月,林灿煌说,最开始确实很难,需要对紫砂泥泥性的掌握非常熟练,知道在什么样的湿度时做什么样的事情。打泥条这个最初的环节就学了三个月,起身桶学了半年,“打泥条对力道要求极高,要打出中间与两头,上下还要保持一致厚度,往往师傅只要听到声音就能判断徒弟的规范程度。”
时光从指尖划过,磨进泥中、抟入壶内,2009年,林灿煌做出自己的第一把紫砂壶,他兴奋地拿给父亲看,等待着父亲的夸赞。父亲没有说话,往壶中倒入开水,沏了一杯茶后,告诉林灿煌这把紫砂壶在他看来还不合格,壶把拿起来不是很舒服,壶嘴出水也不是很流畅,他告诉林灿煌紫砂壶虽然美观很重要,但“壶是用来喝茶的”,实用是第一要义。
后来的两年中,林灿煌也做了很多把紫砂壶,林灿煌开玩笑说,那个时候他刚认识现在的妻子,正跟这位漂亮的宜兴姑娘处于热恋期,也挺想卖出去几把壶赚点恋爱经费,但无奈父亲不同意售卖,认为还没有达到流入市场的标准。
学艺三年,卖出了第一把紫砂壶
时光流逝,季畅园的老匠人们,看到林灿煌朴实,又真心想学做紫砂壶,就慢慢地把自己的独门秘诀传授给他。
日复一日,林灿煌坐在桌前,将炼制好的湿润适度的紫砂泥放在泥凳上,用木质的搭子,把泥料拍打成薄薄的泥条,用矩车划出长短适合于壶体身筒的泥片,划出圆形的口盖和壶底泥片,身筒卷成圆柱形,再用拍子慢慢拍打,让壶肚胀大,将上部或下部收敛成壶口或壶底,使之与自己设计的造型相吻合,稍待干燥后分别装上壶把、壶嘴,配上壶盖,再一遍又一遍地用“明针”刮压、修整、加工。
师傅季益顺的教导,使得林灿煌坚持用好泥制作紫砂壶的基础上,极其注重制壶工具的品质,针对不同壶型自己打造工具,因为依靠产业链制造的工具只能制作出千篇一律的茶壶,唯有手作工具才可以勾勒出不同特色、风格各异的紫砂壶。
2011年,林灿煌终于卖出去第一把紫砂壶。当时林灿煌把做好的壶给父亲看时,父亲说可以了,于是林灿煌的第一把紫砂壶摆进了父亲在台湾的紫砂壶门店,后来被人以2000元的价格买走。回看那把壶,林灿煌说:“壶是临摹了几年经典作品做出来的,虽然造型看着不错,但当时技艺不够精炼,壶也总是差点气氛。”
因为来自台湾的缘故,林灿煌一直不能参加工艺美术师的职称考试,直到2018年,国家出台“惠台31条”,江苏和宜兴结合实际将惠台政策落实,2019年,学艺十一年的林灿煌终于有资格报名2019年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的考试,也成为台湾顺利考取这一职称的第一人。
林灿煌清晰的记得考场设在宜兴的一个学校里,考试内容是在两天内做出一个紫砂壶。林灿煌当时做的紫砂壶是一把花器,那把紫砂壶用红泥、绿泥、紫泥三种颜色做成,壶周身有荷叶包边,线条优美,素雅温润,很顺利地通过了考试。后来,林灿煌又做了一把跟考试时一样的紫砂壶,被父亲在台湾的一个老客户以两万的价格买走。
林灿煌回忆,当时师傅季益顺看到这把壶时,表扬他这几年基本功打得非常扎实,茶壶口盖细节很好,美中不足的是壶身的荷叶包边不太灵动,告诉壶要“活”起来,经师傅点拨后,林灿煌又做了三把壶收藏于家中。
创办自己的工作室,用紫砂壶串联起两岸的文化交流
年复一年,林灿煌的紫砂壶作品线条越来越流畅,构思巧妙,气韵也生动起来。林灿煌制作一个紫砂壶短则几天,长则两周,他之前的紫砂壶作品多是通过父亲在台湾的门店销售,父亲年岁渐长后,在台湾的紫砂壶店也关了。2013年左右,林灿煌和妻子开始在网上开始做直播,几年下来已经有了万人的铁粉群,他的紫砂壶一经完成就会被很快买走。林灿煌从来不做预定生意,在他看来做紫砂壶快不得,需要匠人从容的坐在泥凳上,心无旁骛地把弄着手里的泥片,享受泥巴带来的乐趣。
同样是2013年,林灿煌应邀参加在新竹市举办的宜兴紫砂壶交流展会,带着师傅、师兄和自己的作品拿去参展。林灿煌还现场示范了制壶过程,并和台湾壶友们交流制壶的心得。台湾壶友们能近距离看到宜兴紫砂壶制作过程和大师季益顺的经典作品,对于从小在茶文化盛行的台湾长大的壶友们来说,是一次完美的体验,许多人也成了林灿煌直播时的粉丝。此后,2018年,林灿煌再次带着紫砂壶作品赴台交流,今年9月份将和妻子带着作品回台湾新竹和壶友们见面交流。
2019年,林灿煌开了自己的工作室烨煌纪,寓意前途光明之意,在新的工作室,林灿煌会把直播、销售推广这些环节交给同事,自己专心做壶,林灿煌知道,工作室的成功最需要的是自己将紫砂壶做到完美,而紫砂壶制作不仅仅是将手艺练到炉火纯青,还需要在紫砂壶中融入文化。“匠者,始于心才能见于器。”就像师傅季益顺来所说,从生活中寻找灵感还远远不够,还要努力挖掘历史文化背景,从传统中汲取创新的养分。后来的林灿煌边学习制作紫砂壶,边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希望能做出像师傅的“四大美人”、“妃子笑”、“琵琶语”那样带着古典韵味的经典作品,这样壶友们在欣赏紫砂壶的同时也了解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
工作室刚成立,未来的路还很漫长,林灿煌希望创作出更多兼具实用和艺术价值的紫砂壶,陪伴我们的日常,带我们回到过去三五好友喝茶闲聊的时光,也希望一把紫砂壶能串联起两岸的文化交流。
实习生 宋楚婷 交汇点记者 付岩岩/文 杨玺/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