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留给我们的珍赏
作者:黄健亮
作为一个从事紫砂研究三十余年的爱壶人,最常遇到的提问就是:“能否推荐几本紫砂入门书。”不管是紫砂专业藏家或是初学者,我建议的书单都会包括《宜兴紫砂珍赏》,这本巨著无疑是紫砂必修教科书,即便是过了二十七年后的今天也是一样。
《宜兴紫砂珍赏》
长年以来,《宜兴紫砂珍赏》早已是众所皆知的好书。据笔者所见,《宜兴紫砂珍赏》除了香港版、台湾版与顾老题署的特藏版之外,还曾见过日文版,以及印刷甚次的盗版。然而不知何故,始终未曾见到专为中国大陆发行的简体版。直到日前,“活字文化”终于推出此一紫砂巨著简体版,此举不惟是嘉惠雅好紫砂的读者,也算是为辞世二十余年的顾景舟大师完成一桩心愿。其实,顾老除了壶艺精湛之外,他对紫砂艺术也有独到的深刻见解,因此晚年时就有意将毕生对紫砂艺术的经验总结,相关论述汇整成书,传承给紫砂后人。遗憾的是,顾老的个性严谨,自我要求甚高,宥于当年的客观条件未能尽如人意,因此这个愿望终究没能实现。也因此,这本《宜兴紫砂珍赏》就成了一代紫艺大师亲身参与的重要著作了。
说起《宜兴紫砂珍赏》的缘起,要回溯至1991年春天。当时香港三联书店有鉴于紫砂陶艺自1980年代初,罗桂祥博士的大力推动下,促成顾景舟大师赴港,以及香港茶具文物馆的成立,港台拥有广大的紫砂爱好者,因此请张守智教授邀请徐秀棠先生主编一部《宜兴紫砂珍赏》。徐秀棠感到责任重大,乃敦请顾景舟大师领衔主持,组成由徐秀棠、李昌鸿为副主编的编撰阵容。
顾老慎重其事,认为书名《珍赏》,一定要有较高站位,既曰珍,便应竭尽其珍,宁缺毋滥;既曰赏,便要有真知灼见,独辟蹊径。因此时年已76岁高龄的顾老不辞辛劳,亲力亲为,带着两位爱将从考察古窑址、走访博物馆,到选汰藏品、厘定次序,许多国内著名博物馆的紫砂珍藏都在顾老的主持下,精选古今紫砂代表作收录于书中,遍及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馆、苏州市博物馆、苏州文物商店、无锡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宜兴陶瓷陈列馆、宜兴紫砂工艺厂陈列室,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香港茶具文物馆等文博单位。此外还有著名画家、收藏家唐云先生,书法家王一羽先生,以及许四海先生的精彩藏品。
特大高执壶 明·万历五年(1577) 时大彬 高270mm 口径135mm 壶身铭:江上清风 山中明月
《宜兴紫砂珍赏》由著名学者张守智担任艺术顾问,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为书名题签,著名学者、红学名家冯其庸为之作序,冯老慨言“以顾老的声望功力,秀棠、昌鸿诸君的才思,编此一部大书,自然聚百代壶珍于一集,晴窗展玩,众美毕备,如对古贤,如接今秀,其乐为何如也!”
《宜兴紫砂珍赏》是1992年元月,由香港三联书店首度印行,由于佳评如潮,随即于当年5月二刷。又因为当时台湾是最主要的消费市场,绝大部分销往香港的紫砂壶,实际上是随即被转销到台湾,因此《宜兴紫砂珍赏》的台湾版由远东图书公司在1992年元月港台同步发行。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台湾紫砂收藏正处高峰,高档紫砂收藏家甚多,因此台湾远东图书特别发行了由顾景舟大师亲笔题签的《宜兴紫砂珍赏——特藏本》限量三百套。这批《特藏本》的包装比一般通行的精装版本更为豪华,除了外加石绿色布质书盒外,枣红色的封面上钤有一枚陶制的供春壶壁挂,顾老十分重视此书,当年曾花了好几天,亲自用毛笔在棉签上逐张题字,并钤“景舟”小红印,贴于《宜兴紫砂珍赏——特藏本》的首页。此书出版次年,顾老即率弟子赴台,再为台湾紫砂界掀起狂潮,当时笔者主编的《紫玉金砂》杂志还为这场盛事制作了特别报道。
《宜兴紫砂珍赏》的架构层次分明,以冯其庸序文开篇,再以60余幅图片搭配三篇重要论文,前后呼应,深入浅出。包括顾景舟亲撰《紫砂陶史概论》,依据考古及相关史料对南宋以来宜兴制陶史况、紫砂陶的创始发展、工艺演进,及几位紫砂大家作了详尽介绍。徐秀棠撰《阳羡茶事》推介历史悠久的阳羡茶陶文化,李昌鸿撰写《紫砂生产工艺》详述紫砂练泥、制作、烧造工艺流程。
南瓜形壶 清·乾隆 陈鸣远 高105mm 口径33mm 壶身铭:仿得东陵式 盛来雪乳香
作品图版精选各地珍藏511件,以1949年为界限,分为“历史作品”“现代作品”,前者自明清至民国,计有58位名家的167件精品,以紫砂工艺发展轨迹,精选各个时期名匠代表作。尤为重视有明确纪年墓葬出土的紫砂器,以及陈鸣远、陈曼生、邵大亨等影响紫砂历史的重要人物;后者以高级工艺师的作品为主,展示了91位名家的344件(套)精品。尤其重要的是,顾老在紫砂历史作品的年代厘定与重点批注,无论点评考证,臧否剖析,字字斟酌,眼光独到,对读者学习紫砂裨益甚大,而香港中文大学藏品则由黎淑仪女士撰文评述。
综观这套由紫砂大师顾景舟亲自编撰的《宜兴紫砂珍赏》,全书洋洋洒洒十一万字,彩图八百八十一幅,可谓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宜兴紫砂史和紫砂工艺史,确是极具权威性的巨作,更是紫砂爱好者不可或缺的紫砂工具书。(黄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