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专家学者共话非遗传承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宝贵的文化资源。近日,国家级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专家研讨会上,非遗传承人、学者专家们齐聚一堂,为景德镇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建言献策。
刘立忠:景德镇非遗协会的成立是“高招”,也是妙招
刘立忠(吴晓燕 供图)
非遗最早在日本和韩国叫“无形文化”,甚至有一种说法叫“无形文化财”,后来有了世界级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再后来才延伸到我国民间的各种行会、组织。
文化和物质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陶本物,但具有非物质文化的内涵。国家立法保护非遗,界定了文化的重要地位,我们都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已经进行了非遗的传承工作,景德镇非遗协会的成立是“高招”,也是妙招。
我们现在对非遗文化的研究中,不仅限于传承保护,还要进行系统的总结,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是具有指导意义的。这样的道理能够指导整个社会的发展,为人类服务,引导我们讲好中国故事。非遗文化的传递方式有口口相传、手手相传,但更重要的是“悟”。
面对非遗保护,我们要整体、全面地看待,非遗不是过去式,非遗是进行时!
熊钢如:集思广益,助力非遗传承
熊钢如(吴晓燕 供图)
历史上的宋室南渡,使得北方的很多工艺传到南方,南北文化融化,使景德镇能成为在工艺上如此全面发展的景德镇。
景德镇的非遗为什么要保护?我认为无非是三个方面:有些技艺面临失传;外来文化的入侵时代在进步,不保护,就无法让既有文化和技艺跟上时代脚步,乃至适应全球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集思广益才能助力非遗传承和保护。
孟树锋:重视地域特色融合发展
孟树锋(吴晓燕 供图)
景德镇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城市,就是因为这样的包容,才让全国各地的艺术家齐聚景德镇,才丰富了景德镇的制瓷技艺。景德镇非遗协会的成立,起到了瓷都的表率作用,真正做到了瓷都能够引领中国陶瓷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前进的一个方向标。
非遗是一个大概念,在景德镇的4项国家级非遗里面,有3项都与陶瓷相关,另一项是乐平古戏台。在其他地区,比如定窑的石雕和定瓷,龙泉的青瓷和宝剑,都是同步发展,所以景德镇的陶瓷和戏台建筑其实也应是一个“双响”文化,我们应该对乐平的戏台给予更多关注。
景德镇的几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能融合发展,将会是一个新的篇章。融合各地的陶瓷文化,把实验区这个牌子打响,打造一个全新的瓷都。
胡家旺: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
胡家旺(吴晓燕 供图)
十多年来,景德镇一批传统瓷窑营造和烧成的老艺人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古窑民俗博览区,复建复烧了景德镇历代十一座型瓷窑,并坚持常态化的每月点火烧窑,实现了国家级“非遗”的活态传承。
窑炉的发展推动了景德镇陶瓷历史的发展,景德镇有记载的窑炉有各种性质,在相关部门的重视下被保护下来,复建复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传统窑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希望传统窑炉既能传承保护下来,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合理的创新。
传承与创新,意味着革新与完善。传承与弘扬是其内在驱动力,改革与创新是其发展方向。景德镇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积极创建“东亚文化之都”,非遗传承人的金玉良言,是每一代匠人对传统文化之美的不懈追求。激活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使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