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艺术家陈友林: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说起紫砂,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江苏宜兴,宜兴的紫砂艺术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宋代,宋代是宜兴紫砂艺术的起源时期,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趋于成熟,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紫砂陶艺术日臻丰富完美,也涌现出了无数一生为紫砂而活的优秀紫砂艺术家。这些优秀的艺术家们为宜兴乃至整个中国的紫砂艺术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文化沉淀做了完美的积累。工艺美术大师陈友林就是土生土长的的江苏宜兴人,其作品曾多次获奖,并深受收藏人士的喜爱。
陈友林,生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一个陶瓷世家,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陈鸣远之传人,1983年进宜兴紫砂厂学习制壶,得到李昌鸿、顾绍培、蒋蓉等大师的悉心教导及指点,2002年进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陶瓷设计进修班深造。对紫砂有着极高的悟性和天赋,他在研究传统紫砂的造型和制作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不仅对传统紫砂的鉴赏有其独到的见解,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博采众长,使之更加完美,从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思路敏捷,功力精深,作品风格古朴中见俊秀、细腻、简洁、形神兼备、柔中带刚,而且内涵丰富,他必将成为紫砂苑里耀眼的亮点。
紫砂陶艺术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把诗情画意由雕刻艺人直接刻画在紫砂陶土上,这种艺术表达形式最早见于明代清初,一些文人雅士吟诗作画、题诗记事于壶上,并有留言作为馈赠珍品,那时以陈曼生、子冶为最,他们推动了紫砂陶上陶刻艺术的发展,著有“字随壶传、壶随字贵”之说法。紫砂艺术不仅具有独特的功能效用,更具有欣赏收藏的价值。紫砂壶被称为“世间茶具称为首”的泡茶器皿,它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相对的统一,内容适合、触觉舒服、形体完美、美观大方。紫砂艺术家陈友林的紫砂壶作品也是传承了这种艺术表达形式,将技术与艺术结合,缔造形态美与内涵美。
陈友林铸造的紫砂壶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不仅追求形态的外在美、材质的古朴美,还要积极表现艺术人文美。陈友林认为,凡事都需要创新,紫砂艺术的创新,需要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就要求紫砂艺术家对传统艺术有适当的舍取,汲取经典,变革创新,在紫砂壶造型不断得以丰富的同时,另外需要提升的是制壶人的自身修养和自身内涵的丰富,需要不断开阔眼界。现代形式的创新,除了要求造型和制作工艺的创新,还要讲求理念及思维的创新。
陈友林的紫砂壶艺术作品成绩斐然,其紫砂艺术作品《笋壶》在江苏省工艺美术“艺博杯”大奖赛评比中荣获金奖,《合家欢》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梅花提梁壶》获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金奖。同时,陈友林也是优秀的陶艺家,制壶技艺精湛高超,陈友林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弘扬推广和传承宜兴紫砂文化,让更多热爱中国文化的人都能正确认识到中国宜兴紫砂的魅力。
陈友林老师近年来佳作不断,细看陈友林的紫砂艺术作品,其作品具有古朴典雅、工艺精湛、构思细腻、线条顺畅、气韵生动的特点,且独有现代气息。其作品采用的是最纯正的宜兴原矿紫砂泥料为材料,运用最传统的全手工手法,为了体现紫砂最原生态的本质,从作品中可以看出,陈友林在表现传统的同时又努力将传统文化底蕴巧妙地带入现代感强劲的外形中, 具有充分的文化内涵及艺术品位,同时令人赏心悦目,观赏性高,打造了一件件气韵生动、回味无穷的紫砂艺术品。
紫砂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独树一帜,是科学和艺术的融汇、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实用与功能的统一。形象美、形态美、古朴美、典雅美、舒适美,都通过造型形式加以反映,通过创作者、使用者、收藏者的心灵契合加以融汇贯通,这就是紫砂艺术的高雅气质。紫砂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图样和浓郁的文化气息,而为人们称颂和珍视。紫砂陶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代表,更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文化艺术结晶。
在紫砂壶的世界里,紫砂壶之美可以归纳总结为五类,即造型美、材质美、实用美、工艺美、品位美。陈友林的紫砂艺术作品,柔美的线条间体现了五美的巧妙结合,在作品中我们也能体味到陈友林对紫砂的那份情,每一把紫砂壶,都源于陈友林对生活的热爱对紫砂的执着对紫砂艺术的独到见解,所以每一把紫砂壶,都是优质的,都是用心完成的,是它们铸就了陈友林完美的人生道路,在未来的路上,走的更高更远。
紫砂艺术能够让人心静,专注和投入让人忘却压力和束缚,让人感到踏实,所以是紫砂让陈友林静下来,完成一件件作品,造就了他平和的心境,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放慢脚步,回归理性,静下来思考问题。在紫砂艺术的道路上,陈友林会继续不断追求艺术的更高境界,似技艺更加精益求精,希望陈友林能够为紫砂艺术界不断开创新的美好局面,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优秀紫砂艺术作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