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有心人施小马,成壶需有传统“章法”
有心者方能成才成事!这句话在紫砂行业同样适用,且极其适于那些匠人大师。世人皆知成大师者不易,来一窥大师风范,看看他们行为几何成大师?
器物有灵性 只待有心人
—记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施小马
1994年,在中国邮电部发行的一套四枚“中国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中,紫砂壶名家顾景舟、周桂珍、潘持平、施小马等四人制作的四把紫砂壶跃然于上,当即引起海内外紫砂壶收藏爱好者的浓厚兴趣。单说当年施小马以其深厚的艺术底蕴和熟练的技术脱颖而出,“拷贝”出了清末道光、咸丰年间赫赫有名的制壶名家邵大亨的“八卦束壶”(又名“龙头一捆竹”),邮票背景画面以北宋诗人梅尧臣《宛陵先生文集》诗中的一句“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为底衬,使一把“龙头一捆竹”显得格外高贵典雅。在当时宜兴制壶高手林立之地,施小马的作品能登上国家发行的邮票实属后生可畏,难怪当今把玩紫砂壶的高手对施小马的作品推崇有加。
言及紫砂壶的“骨子”,无外乎又内敛。朴实、实在、不张扬之说。无独有偶,紫砂名家施小马的性格恰恰被业界以此喻之。
施小马作品“玉律壶”
施小马作品“方韵”
施小马行事低调且从不张扬自己。他朴实无华,足不出户,离群索居,与当下各种大众“娱乐”更是无缘。正因此,使他能够保有足够的精力享受在如何做好一把壶的情趣之中。
施小马作品“雀啼提梁壶”
施小马作品“丰收”
生长在陶艺世家里的施小马已是第三代传人,为父者,宜兴紫砂工艺厂创始之一,乃紫砂“花货”派佼佼者施福生先生。当初由他掌控宜兴紫砂工艺厂办成品质检关。许多有定额任务的工艺匠们所制作的紫砂壶,都能祈盼施老先生说一声“好!”这也就意味着这把壶能出关,能走向港澳台及东南亚市场。反之,则被施老先生当场摔碎。可想而知,施福生先生当时在宜兴紫砂工艺厂里的“份量”绝对的“腕级”。而恰恰正是父亲做事的严谨风格从小便烙在施小马的心里。
宜兴紫陶工艺主要有“花货”、“光货”、“方货”和“塑器”四大类。由于个性使然,与其父施福生从事“花货”自然型工艺对比,施小马则更崇尚“方货”和“塑器”等几何形工艺。
这些摆放错落不一的制壶工具记录了施小马不一样的制壶络印
施小马在他的陶坊内对制壶图纸进行修改
施小马老师一年也做不了几把壶,精力全然投入到一个“精”字上——要么不做,一做便是佳作。施小马工作室更加验证了当地流行的一句“做活好不好,一看泥凳就知道”的谚言。施小马今年62虚岁,从他18岁进宜兴紫砂工艺厂算起已有44年的“紫龄”,在目前宜兴紫砂行业中,成为制壶界最具典型意义的实力派人物。
施小马作品“凌云”
施小马作品“传炉壶”
施小马作品“六方石瓢”
在当今壶界,有许多人认为现代紫砂工艺的发展应在求“新”上做文章,该超越传统,故而使得当代紫砂作品也就越来越尖锐,同样也使众多制壶者举棋不定。然而施小马却坚定地认为,紫泥工艺属于朴实无华、内敛而不张扬的艺术品,不想瓷器那样有着华丽的外表,紫砂的创新不能脱离传统,若论“求新”,只能说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留下时代的痕迹,或者说留下时代的感觉,但须有“章法”,离开了“章法”就等于传统京剧唱腔用钢琴或小提琴伴奏让人看得不太舒服。由此看来,制作紫砂壶工艺的传统“章法”在施小马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施小马对此比喻道:“明代家具设计上非常简练,但使人越看越耐看,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舒服。同样一把好的紫砂壶有的在造型上并不抢眼,但能让人把玩无穷,越看越喜欢。”施小马认为,明代家具和壶艺的最高境界其实是一致的:和谐即是大美。明代家具与做壶之章法同样如出一辙:内敛而不张扬,骨子里依然是虚静。施小马以为,过去宜兴有“精陶”、“紫砂”、“彩陶”、“青瓷”、“美陶”等“五朵金花”,我们过去一味求新,导致“五朵金花”只剩下“紫砂”一朵花了。言外之意,如果我们再不把紫砂壶做精做细,我们还有何面目面对祖先,这不仅仅是对目前传言宜兴紫泥无尽开采造成资源短缺问题,而是对于我们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深思和考虑。
施小马制壶感觉及其敏锐,但这种感觉只有在他制壶的环境中才能激活。灵感一旦降临,生命中最宝贵的,难以言表的一种情感便与紫泥融为一体。外界传说,施小马几乎每一件精湛紫砂壶作品都是在一种灵感激活状态中完成的。他的作品不但传承宜兴紫砂壶历史底蕴之美,而且能把这种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把宜兴紫砂壶,收尽乾坤日月,历史筛选,留下来的紫砂珍品又有几何呢?但我们知道称得上“大师”的作品必定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