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者文彦博和他的《三札卷》
文彦博 三札卷 43.6×223cm 故宫博物院藏
文/李小妤
电视剧《清平乐》最近频上热搜,在剧中名臣贤相中,活到91岁的文彦博是比较耀眼的一位。在剧中,文彦博第一次正式出场是和韩琦一起向宋仁宗为范仲淹求情,他说范仲淹是一位仁人志士,有心系天下的胸怀,但却接连被贬黜,着实冤屈。这一情节反映出文彦博为人正直的品质。
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史称“介休三贤”之一。文彦博历任仁、英、神、哲四朝,荐跻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年,为北宋中期的社会稳定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实,文彦博不只是政治才能杰出,由于他满腹经纶,博古通今,胸中珠玑罗列,流露在书法上,也是不同凡响。宋楼钥在《攻愧集》中说:“潞公翰墨飞动,使人望而畏之。”可见对其书作的肯定。然而,他的存世书迹极为稀少,就文献著录所见,仅有《左藏帖》《三札卷》、《内翰帖》(又称《得报帖》)、《王拱辰墓志》篆盖。
文彦博书法呈现出一种率意自然的风格特征,在他的传世墨迹《三札卷》中表现得尤其鲜明。此帖通篇率性挥毫,字里行间尽显流畅自然之态。这似乎与其所处时代书风有关。书法发展到宋代,尤其是到宋代中期,减少了对法度的钻研,而一直赓续在唐代已然兴起的浪漫主义书风,并进一步拓展,造就了“尚意”的书风。“尚意”书风主张“放笔一戏”“信手自然”,追求“无法之法”“不工之工”,强调行文的率性能呈现出自然的状态,而《三札卷》把此风貌体现得淋漓尽致。
通卷看上去就如行云流水一般,没有丝毫的做作或故弄玄虚之态,而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无雕琢之气。行间距的疏密排布更是恰到好处,无精心安排之意,一切都显得浑然天成。整体章法的剞侧、动荡不大,但在一行之间却可见其变化。如“口水此”一行,“口水此”三个字重心明显向右倾斜,到“欲”字开始向回拽,“将午桥”三字已转正。书写时有败笔就涂抹掉,写在一旁,更显其率性随意,天真烂漫。此帖用笔爽健清劲,随意而适。正如宋黄庭坚《山谷集》云:“潞公书笔势清劲,真不愧古人。”取法似有王逸少之意,中侧并用,既显敦厚朴实之质,又呈温婉灵动之姿。如“大”字、“得”字、“遂”字等都是采用侧锋行笔。“罗”字、“河”字等皆是运用中锋。此帖的字形结构疏宕闲雅,有飞动之意,大有吸取杨凝式之书风。如“流”字、“过”字、“专”字、“贵”字等,通过字形本身的左顾右盼,上下俯仰,形成一种跌宕之势。我认为墨色的枯湿变化最为精妙,沉稳中体现着流动。从浓厚的墨色到满是飞白的过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也表现着一种信手拈来的自然美。正是因为这种似“游雨得水,景山兴云”的自然,使潞公的书作体现着一种雅逸俊迈的书卷气甚浓的文士书风。
由此可见文彦博不只在政坛有极高地位,艺术领域也是颇有成就的。其书法远绍“二王”,近师颜真卿、杨凝式等,将篆籀笔意融入行草,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率意自然、英爽古朴、蕴藉凝重的风格特征。虽然文彦博书法在北宋书坛的地位并不高,与宋四家等人更是无法相提并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其书法艺术的研究。
正如徐利明先生在《中国书法风格史》中所讲道:“北宋后期所展现的‘尚意’书风的鼎盛景象,有一个酝酿、渐进的过程,而北宋初期的李建中、李宗谔、林逋,和中期的范仲淹、文彦博、欧阳修、司马光以及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蔡襄,都在客观上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的程度上为后期尚意书风高潮的形成,做了积极的准备和必要的铺垫”。我们应该承认文彦博的书法成就是有限的,然而,他对尚意书风高潮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其深厚的书法传统功底与丰富的学识修养使得作品有着独特的价值,也仍然值得当下深思并加以研究。